科教新报 2025-10-27 11:03:07
如何交朋友,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题。本期,长沙市向芳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教师教你如何读懂孩子的“朋友圈”,用智慧陪伴孩子学会在关系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主持单位:长沙市向芳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
主持人:向芳 吴嘉丽 刘德华 李艳
【名师来支招】
三招帮孩子成为社交小达人

彭华姣 湘潭县教育工会女工主任,长沙市向芳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湘潭市家庭教育指导讲师,湘潭县家庭教育协会理事
最近,小丽妈妈向我求助,女儿小丽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可在学校却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
其实,这并非孩子性格问题,而是她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以下三招,帮您引导孩子成为社交小达人。
第一步:重新认识孩子的行为特点
小丽就像个充满能量的小太阳。她本意是表达热情和真诚,只是还没掌握好分寸。
家长切记不要贴负面标签。与其批评孩子“太霸道”,不如换个说法:“咱们一起来学几个让游戏更好玩的‘超级魔法’好吗?”这样,把“纠正错误”变成“学习新技能”,孩子会更愿意配合。
第二步:家庭社交小游戏
游戏化学习“身体尺度”。“能量开关”游戏:假设孩子身上有“能量开关”,和家人拥抱时,可以开“高档位”(用力抱);和同学玩耍时,就用“中档位”(轻轻拍)。让她在游戏中体会不同情境下该用的力度。
“身体泡泡”概念: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礼貌泡泡”,和别人交往时,不能随便戳破。
角色扮演学习“语言的艺术”。
情景重现:当孩子讲述和同学的矛盾时,不要说教。可以通过换位表演,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当时那句话或那个动作,在对方看来可能是什么意思。
“三思而后言”小口诀:“舌头转三转,好话暖人心。”话出口前,先在脑子里想三秒:这是真的吗?这样说好听吗?说出来会让对方开心还是难过?
故事共读,滋养同理心:选择关于友谊、情绪管理和换位思考的书本,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这比直接讲道理有效得多。
第三步:与老师建立合作
老师是家长在学校最好的帮手。可以主动与老师联系,态度诚恳,每两周与老师简单交流一次,了解孩子的进步和不足。同时,也让老师看到家长的努力。如果老师转达了其他家长的意见,要说明正在积极引导孩子。避免直接与其他家长发生冲突,相信老师会专业处理。
每个孩子都在成长。只要方法得当、耐心引导,那个曾经莽撞的“小太阳”,终将学会如何温暖而不灼伤他人,成为受欢迎的社交小达人。
【共育同心圆】
当好青春期孩子的社交“教练”
长沙市枫树山中航城小学 薛鞠
进入初中,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社交圈悄悄发生了变化:朋友间的悄悄话变多了,异性的名字频繁出现……如何帮助青春期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让我们从理解开始。
青春期的社交世界:从同伴关系到自我认同
青少年对同伴的评价格外在意,对群体的归属感需求强烈。超过80%的初中生表示“害怕被孤立”。当孩子开始关注异性同学,或对某个小群体特别向往时,往往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更是对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寻求。
智慧引导:从“担心”到“赋能”
读懂社交信号,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当孩子主动分享社交琐事时,请珍惜这份信任。避免立即评判“该和谁玩”或“不该和谁玩”,而是用“我注意到你最近和小林相处得很愉快”这样的观察开启对话,让孩子愿意继续分享。
教授社交技能,而不只是设定规则。通过家庭角色扮演,练习如何加入群体讨论、恰当表达意见;引导孩子思考“被误解时怎么办”,掌握“表达感受、倾听对方、寻求共识”的沟通模式;通过情境讨论,让孩子明白“友好的分寸在哪里”,学会尊重他人也保护自己。
拓展社交圈,提供多元交往场景。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志愿服务等集体活动。在这些场合,孩子能自然学习合作、妥协与领导。
特殊情境应对:遭遇社交挑战这样破解
被小团体排斥时,帮助孩子理解“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喜欢你”,培养一两项突出特长增强自信;陷入情感漩涡时,引导孩子思考“吸引你的是什么”,将对他人的欣赏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面临同伴压力时,可以提前演练,教会孩子得体地说“不”。
冲突背后是成长
长沙市实验小学 邹璐
得知孩子在学校与同伴发生了冲突,家长总是担心、焦虑。其实,每一次冲突都可能是孩子成长的契机。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老师向欣欣妈妈反映,欣欣在排队时掐了茜茜。原因是茜茜多次拉扯玥玥的衣服,而玥玥是欣欣的好朋友。
得知这件事后,欣欣妈妈首先教育欣欣不能掐人,建议她“告诉老师就行,没必要自己动手。”并要求孩子“绝对不可以掐人或打人。”看似在“教育”,实则是“指令”。欣欣虽然口头答应,内心却不理解,还感到委屈。她并没有学会“下次该怎么办”。
案例二:班级拍照需要拉横幅,老师规定由第二排小朋友负责拉横幅,安安在第一排,也想拉横幅,甜甜在制止时踩了安安的手。
甜甜妈妈耐心询问孩子事情原委,并引导甜甜思考“你觉得安安为什么要拉横幅呢?”“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在甜甜给出“推开她”“大声告诉老师”等其他解决方案后,她继续追问“来看看采用这些方法会发生什么”,帮孩子梳理行为后果。
这一段对话,家长没有评判、没有命令,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孩子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思考行为背后的动机、发现多种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更学会了“思考问题”。
这样的对话是一种思维训练,它帮助孩子在人际冲突中避免了“不出错”,更将每一次冲突与矛盾转化成孩子社会能力发展的好契机。
从“监督者”到“护航者”
长沙市南雅中学 刘新新
孩子进入青春期,许多家长感到焦虑:孩子为何突然沉默?为何总抱着手机?过度干预怕引发冲突,放任不管又忧心忡忡。如何成为孩子社交航程中的“明灯”而非“风暴”?与其做紧张的“监督员”,不如成为智慧的“护航者”。
变“审问”为“倾听”,营造安全的分享氛围。不要一开口就是“今天考试怎么样?”或“和谁玩了?他学习好吗?”可以试着从轻松的话题切入,比如“你们班最近有什么好玩的事吗?”当家长放下评判,表现出真诚的兴趣时,孩子才愿意打开心扉。关键在于,让孩子感觉家是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而不会被嘲笑或指责的港湾。
授之以“渔”,而非简单干预。当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时,除了“灭火”,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冲突。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请相信,经历摩擦并修复关系,本身就是社交能力成长的宝贵一课。
做孩子坚实的后盾,而非人生的导演。当孩子在社交中受挫时,家人的拥抱和接纳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家长无法为他们扫平所有障碍,但可以培养他们内心的坚韧与乐观。
社交世界如同一片崭新的海域,孩子驾驶着自己的小船去探索。家长无法代替他们航行,但可以成为一座温暖的“明灯”,用理解、信任和智慧去引导、照亮,让他们在风浪中成长为独立、自信、善良的舵手。
双师协奏:解锁少年社交的成长乐章
长沙市实验小学 高敏 彭亚
秋日的阳光斜斜洒进办公室,我正对着体育课教案发愁,隔壁桌的音乐老师亚亚 “啪” 地合上点名册。“12班那个总爱斜睨眼睛的男生,音乐课上吊儿郎当。” 亚亚老师的话一出,我就知道,可不就是那个总在体育课上对我不屑一顾的 “刺头”吗?
这个班是我新接手的,上第一节课时,我满心期待与孩子们的初次相遇。然而,当我踏入班级时,他双手抱胸,斜倚在座位上,嘴角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嘲讽,对我发出的指令充耳不闻,那副不屑一顾的模样,仿佛在无声地宣告:“你,还不值得我尊重。” 我没有立刻批评他,只是笑着将这份 “下马威” 记在心里,决定默默观察。足球课上,我瞥见树荫下那个卷着校服袖子的身影,他单脚支地,漫不经心地转着足球,却在无人注意时,像头蓄势待发的小豹子,眨眼间冲过了练习用的折返标志桶。可当我满怀期待地邀请他参加运动会时,他却冷着脸拒绝了。
与亚亚老师交换信息后,我们像两位默契的侦探,开始悄悄观察这个倔强的少年。很快,我们发现了他的 “秘密”:他总爱把校服袖子卷到手肘,像个威风凛凛的小老大,会为被欺负的同学仗义执言,却也常因强势的态度和同学起冲突。“不如我们打个配合战?” 亚亚老师眼睛一亮,“音乐课上我用《我相信》这类励志歌曲,带孩子们讨论团队力量;你在体育课上强化他的责任感。” 说干就干!当他在体育课上对训练指令嗤之以鼻时,我当着全班的面兑现承诺,把原本枯燥的体能训练换成班级足球赛;而亚亚老师则在音乐课上,让他领唱《少年有志》,用激昂的旋律点燃他的热情。我将他任命为小组组长,他惊讶地瞪大眼睛,而后又恢复那副故作镇定的模样。第一次带队训练时,他因组员动作不规范急得面红耳赤,差点和同学吵起来。当晚,亚亚老师在音乐课上播放《和你一样》,轻声引导:“真正的强者,不是用脾气征服别人,而是用智慧凝聚伙伴。” 我则在第二天的体育课上拍拍他的肩膀:“听说你昨天为了团队急得冒烟?但组长的任务,是带着大家一起往前冲啊。”渐渐地,他开始学会倾听组员意见,会在接力赛中主动给体能较弱的同学加油鼓劲。音乐课上,他带领小组用和声演绎《稻香》,获得满堂彩;体育课上,他带领的小组更是斩获 “三连冠”。如今,当他又因同学间的小摩擦涨红了脸时,会第一时间跑到办公室:“老师,这次我是不是又太冲动了?”
望着他与同学们的身影,我们相视而笑。教育从不是单打独斗,当体育的热血与音乐的温柔交织,便为少年谱写出社交成长的动人乐章。孩子的社交能力恰如一棵树,需要刚性的责任土壤培植其担当根基,更需柔性的共情雨露滋养其包容枝叶。如此,方能在未来人际风雨中舒展从容,撑起温暖有力的沟通绿荫。
责编:董以良
一审:董以良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