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11:04:25
周石星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当《沉默的荣耀》中吴石将军踏上赴台征途前说出这句台词时,一种深刻的悲剧感已然笼罩全剧。这部首次展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以其真实的历史底色和崇高的悲剧美学,成为近期荧屏上的一股清流。这部剧作通过隐蔽战线英雄的牺牲与奉献,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这部剧作与史诗悲剧在精神内核上惊人地相通——它并非依靠情节悬念吸引观众,而是通过已知结局的不可逆转性,构建起一座关于信仰与牺牲的审美殿堂。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沉默的荣耀》以其独特的悲剧叙事,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勇气,以及什么是悲剧艺术的现代价值。

悲剧美学的现代重构
《沉默的荣耀》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创作套路,它不再依靠情节的反转与悬念维持观众兴趣,而是开创了一种以已知结局为前提的叙事方式。观众在剧情开端就已通过暗示与旁白知晓:这是一条不归路,这是一群走向牺牲的英雄。
这种叙事选择与史诗悲剧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了如指掌,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必须发生”。
《沉默的荣耀》中,观众不再追问“他们能不能赢”,而是把情感聚焦在“他们还能走多远”这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上。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的目的是通过引发怜悯与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与净化。这一理论在《沉默的荣耀》中得到了现代印证。当观众明知英雄终将牺牲,却依然为其每一个化险为夷而欣慰,为其每一次抉择而动容,这种情感体验远远超越了普通谍战剧的娱乐性,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
剧中最令人心酸的,莫过于英雄们明知前路是绝路,却依然为了信仰选择一往无前。吴石将军本可留在大陆迎接解放,朱枫原本已出色完成任务可以返回上海与家人团聚,但他们都毅然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
这种明知可以避免却主动奔赴的悲剧命运,与史诗悲剧英雄为使命赴死的选择一脉相承。
近乎完美的悲剧英雄
在《沉默的荣耀》中,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历史人物被塑造成具有“近乎完美人格”的悲剧英雄,这与史诗悲剧中英雄人物的塑造理念不谋而合。
吴石将军身居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高位,却心向光明。剧中没有将他神化,而是通过大量生活细节展现其人格魅力。他与夫人的“约法六章”,酒后唱起闽南歌谣寄托乡愁,对不理解自己的小女儿的牵挂——这些细节没有削弱英雄的形象,反而使其人格更加丰满真实。
朱枫的形象同样突破了传统革命女性的刻板叙事。她既是经验丰富的地下工作者,也是牵挂儿女的母亲。剧中对她的刻画避免了“高大全”的陷阱,甚至直面她初为交通员时的生涩紧张,使人物更加可信可亲。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及艺术表现时,强调情感表达的克制与适度。这一美学原则在《沉默的荣耀》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当吴石目睹同志牺牲时,仅通过手的微颤传递内心的波澜;当朱枫得知坏消息时,只是无声落泪。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反而比嚎啕大哭更具震撼力。
剧作通过这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艺术选择,塑造了一批既有英雄气概又充满人情味的悲剧人物。他们不是天生的超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正是这种源于平凡的伟大,让他们的牺牲更具感染力。

使命意识与自由抉择
史诗悲剧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英雄在命运面前依然保持选择的自由与尊严。《沉默的荣耀》中的英雄群像,在面对历史洪流时,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自主选择能力。
吴石将军的一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是其使命意识的集中体现。这种抉择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承担历史使命的勇气。剧中通过闪回手法,呈现了吴石思想转变的过程:他从一个笃信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军官,转变为心向共产党的隐蔽战线英雄,这一转变是基于对历史潮流的清醒认知。
黑格尔在讨论悲剧冲突时指出,真正的悲剧不在于善恶对立,而在于两种存在的冲突。《沉默的荣耀》深刻把握了这一悲剧本质。剧中反派谷正文、毛人凤等角色并未被简单脸谱化。谷正文甚至被塑造为一个智识与阴鸷并存的高段位对手,他能从一本《雅舍小品》推断出中共台工委的密码本,其洞察力令人惊叹。这种对反派的立体刻画,使正邪较量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两种信仰体系的碰撞。
英雄们的抉择因之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悲剧意义:他们不是在与愚蠢的敌人周旋,而是在与强大的对手进行智力与意志的较量。
该剧通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现了英雄们在看似有限的空间里如何实现精神的自由。吴石在台湾的七个月潜伏期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天都如在刀尖上起舞,但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传递出了一份份关乎解放战争前线将士安危的重要情报。
当代语境下的悲剧价值
在娱乐至上的电视剧市场,《沉默的荣耀》选择了一种近乎“冒险”的悲剧叙事,这引发我们思考:在当代社会,悲剧艺术的价值何在?
这部剧作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净化与精神升华。当观众含泪陪伴英雄走完最后一程,感受他们的不舍与牵挂,见证他们的勇敢与牺牲,这种共鸣就是当下能够触摸到的信仰温度。通过体验悲剧情感,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
《沉默的荣耀》还具有激活历史记忆的现实意义。该剧播出后,无数观众自发前往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在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像前献上鲜花。这一现象表明,剧作不仅讲述了历史,更使尘封的历史记忆转化为生动的集体认同。
在“台独”逆流甚嚣尘上的当下,《沉默的荣耀》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命运,击碎了“台独”分子“去中国化”的妄想,重塑了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它告诉我们,国家统一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用信仰铸就的丰碑。
这部剧作的成功,还展示了悲剧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在一个习惯于即时满足的文化语境中,《沉默的荣耀》敢于呈现一种深刻的悲剧性,这本身就是对审美习惯的挑战与革新。它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逃避苦难与牺牲,而是从中提炼出精神的永恒。
电视剧的最后一幕,英雄们并肩走向刑场,历史上他们正是在这里才第一次“相聚”。镜头掠过他们坚定而自信的面容,没有过多的渲染,却有一种超越死亡的平静与力量。
此刻,荧幕前的我们终于明白:悲剧的终点不是绝望,而是精神的不朽升华。
(作者系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名誉院长)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齐果
三审:戴志杰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