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创春风吹到江城,武汉学子接住湖南创业“政策礼包”

沈可心   湖南日报   2025-10-25 21:12:58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见习记者 沈可心

十月的武汉,珞珈山下秋意渐浓,竹园体育馆内热情涌动。一场跨越省界的青春聚会在此上演,湖湘蓝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为江城学子带来了潇湘的问候与机遇。

10月25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创业宣介会(武汉站)暨湖南省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进校园活动在武汉大学举办。从岳麓山到珞珈山,湘水与汉江再次相融,湖南与湖北因创业而“同频共振”。

外场路演:开放对接,雨中热度不减

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湖南带来诚意十足的“七个一”创业政策体系,涵盖创业基金、孵化基地、导师团队等全流程支持。详实的政策内容引得众多学子纷纷驻足,他们或围在展板前细读讨论,或手捧解读手册仔细研读,“条款清晰,指向明确,非常实在!”——类似的感慨在现场不时可闻。

本次宣介会创新设置了开放式的“外场路演专区”,不同于以往仅限少数精选项目登台,只要提前报名,每个团队都可以获得展示机会。

现场,高校学子们跃跃欲试,纷纷亮出“看家本领”。湖北大学“废胎新生”团队生动阐释了将废旧轮胎转化为绿色气凝胶材料的创新路径;湖北大学“听取蛙声一片”团队则展示了其“牛蛙大模型”如何赋能蛙稻共生绿色养殖,用AI技术驱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生态化转型;而华中师范大学“云纹”平台则通过实时生成楚纹图案的演示,让人直观感受到科技赋能非遗的创新魅力。

正当路演气氛热烈之际,秋雨不期而至,原定于外场的部分展示环节不得不暂歇,但学子们的热情却未散去。众多参会者移步至场馆内廊及休息区,三五成群,围绕感兴趣的项目继续与团队负责人深入交流,创业的热情在淅沥雨声中持续升温。

这种“零门槛、全开放”的展示机制,让不同阶段、不同赛道的创意都能获得机会,真正实现了“人人可展示、处处可交流”。

内场路演:硬核项目展现创新实力

随着灯光聚焦,内场优秀创业项目路演环节正式开启。6个来自武汉多所高校的青年创业团队依次登台,展现创新实力。

武汉大学“肢启新生”团队率先登场,负责人以“改写截肢倒计时”为引,讲述全球首创的离断肢体活性保存系统如何通过构建“血管定位-循环重建-生物防护”的生命维持体系,将再植黄金窗口从6小时突破性延长至24小时。“我们想让‘归队’成为每一位伤者唯一的结局。”其真挚的呼吁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紧接着,华中科技大学“光联未来”团队清晰剖析了智算中心面临的“算力浪费”痛点,展示了其超低损抗串扰多芯光纤及耦合器技术如何成为破解瓶颈的“信息超级动脉”。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金玉满仓”项目,则将现场观众带入广袤的玉米田间,阐述了如何通过解析RPG基因机制,培育出“一天内快速脱水”的玉米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技力量。

活动还邀请了优秀创业代表分享经验。首届“金种子杯”大赛金奖获得者王庆分享了从校园创业到获湖南省百万投资的历程。“让我们携手共创,让湘鄂风情成为神州大地的动人风景!”他向在场学子发出热情邀请。

精准对接:路演一结束,洽谈即开始

本次宣介会成效显著,共吸引了武汉地区79个创业项目与160余名学生代表参与,项目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现场气氛热烈,43个项目进行了路演展示,启迪之星等17家投融资机构到场遴选,湖南湘江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8家孵化基地更是携1560个创业工位集体亮相,承诺为优质项目提供“落地即办公”的无缝支持。

为确保创业意向能迅速转化为行动,会场设置了高效的“路演即对接”机制。每个项目路演刚结束,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的工作人员便立即上前,开展一对一精准洽谈。“我们要在第一时间了解项目需求,提供最精准的支持,”一位负责人表示,“并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持续跟进。”

这种对接模式让众多学子感受到了湖南招才引智的诚意与效率。“我们的技术方向与湖南产业布局高度契合,”一位武汉理工大学的项目代表说,“期待能在湖南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跨越。”

据悉,共有19个优质项目在路演现场成功立项,进入后续深度对接环节,有望成为落地湖南的“金种子”。

而湖南的愿景远不止于“一次盛会”。活动期间,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湘江科学城管委会等多方力量,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来湘创新创业的常态化机制,通过打通“赛事、高校、机构”等多元推荐渠道,并着力构建“政策—孵化—投资—市场”的一体化服务生态,旨在将湘鄂两地的合作深化为持久的创业纽带。

珞珈山下的这场“潇湘之风”,正悄然吹动湘鄂两地创新人才的流动潮。以政策为桥,以项目为媒,湖南张开双臂,期待更多武汉学子跨越洞庭,在三湘大地上写下自己的创业故事。

责编:沈可心

一审:沈可心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