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红旗水库灌渠焕新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5 10:21:4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5日讯(通讯员 赵娟 黄聪聪)“以前渠里杂草多、渗水严重,堵的堵,漏的漏,红旗水库的水到田里已经没剩多少了,放满一田水要好几天。”站在刚完工的红旗水库灌溉渠道旁,村民罗远交一边清理渠边杂物,一边笑着说:“现在渠修好了,水直接流到田埂边,省时又省力,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这真是双赢的好事!”

近日,耒阳市坛下乡农田配套设施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红旗水库灌溉渠道防渗加固工程)全面竣工,这项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让老化渠道“旧貌换新”,更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务工增收”与“灌溉便利”的双重获益。

红旗水库灌渠提质改造前

红旗水库灌溉渠道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坛下乡境内长约8公里,覆盖寨下仙、和平、坛下、天保等4个行政村的1.5万亩耕地,受益群众近万人,是当地农业生产重要的“生命线”。红旗水库只有总干渠由混凝土硬化,且渠道硬化高度不到一米,排洪时水流往往会溢出总干渠淹没附近农田;同时左右支渠都是土渠,近年来,因渠道老化、淤泥堵塞、渗漏严重,灌溉效率大幅下降,每逢雨季,渠道排水不畅存在垮塌风险;每逢旱季,下游农田又常因水渠断流导致缺水减产,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为破解这一难题,坛下乡党委政府将红旗水库灌溉渠道提质改造作为头等大事,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坚持“修渠为民、用工惠民”的原则,既解决灌溉“卡脖子”问题,又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红旗水库灌渠提质改造施工中

红旗水库以工代赈项目以当地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施工单位,坛下乡政府作为业主单位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项目锚定“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这一目标,按照以工代赈政策要求,遵循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施工单位优先吸纳当地低收入群体、脱贫户和返乡农民工参与,累计带动120名村民就地务工,人均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

红旗水库灌渠提质改造后

此次红旗水库灌溉渠道防渗加固工程不仅“修通”渠道,更注重“修好”渠道。工程采用混凝土硬化渠底、浆砌石加固边坡、增设分水闸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渠道渗漏、淤积问题,输水距离从原来的几百米提升至超过2000米,为消除水渠流经居民区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在渠道上方架设钢筋浇筑成水泥坪。同时,项目还将坛下河排灌两用渠微型闸门同步纳入建设内容,新建三孔手电两用闸门并配备操作机房,既方便村民日常用水,也保障了汛期通行安全。

坛下河新建闸门

如今,红旗水库灌溉渠道已成为一条“民生渠”“增收渠”“致富渠”。以工代赈的模式,让项目建设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既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又激活了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责编:周怡然

一审:周怡然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