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4 19:15:39
文案、出镜、后期:孙乾丰
10月19日,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多件珍贵珠宝和藏品被盗,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天后,在国内某个二手交易平台上,竟然冒出了一批号称出售“卢浮宫被盗珠宝”的商品链接,标价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不等,简直像一场编排好的网络闹剧。
有好奇的网友去私信询问商家,得到的回复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用英文回一句“I’m selling my goods”,有人故作深沉地说“盗亦有道,有点烫手”,还有人直接坦白——这就是在“玩抽象”。
不管卖家怎么回应,这类链接能公然挂在平台上,首先暴露的,就是平台监管的滞后。面对这种明显虚假、还借助公共事件来炒作的内容,如果平台还停留在“有人举报我才处理”的被动模式,那几乎就是在给炒作之人开绿灯。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一环,平台的责任,不能只是事后补救,更该通过智能的筛查机制、有前瞻性的管理规则,从源头上切断这类虚假信息的传播。
不过,如果我们只把问题归咎于平台,那可能也只看到了表面。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心态——什么热点都能被娱乐化,什么事件都能被拿来“玩梗”。
需要承认的是,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大家对热点事件围观、讨论,甚至调侃几句,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常态。可当“卢浮宫被劫”这样涉及人类文化遗产的严肃事件,也被轻易拿来编段子、挂链接、当作流量密码时,我们就必须停下来想一想: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能不能关注”,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关注。
真正有意义的关注,从来都是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我们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损失而痛心,对案件的侦破进展保持关切,也可能会进一步思考博物馆安保、文物追索机制等系统性问题。这样的关注,背后是敬畏,是思考,是对文明价值的一种认同。
而娱乐化的“玩梗”,逻辑则完全相反。它不在乎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也不关心案件背后的文化保护议题,其核心动机仅仅是利用“卢浮宫被盗”这一标签制造噱头、收割流量。它将一起本应引发深思的悲剧,抽空为一则可供随意消费、戏谑的符号。那些虚假售卖链接,正是这种娱乐化思维的极端体现。这类行为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在不断侵蚀我们对严肃议题的感知力,一步步将本应庄重的公共讨论,推向浅薄与庸俗的深渊。
说到底,网络赋予每个人发声的权利,但也考验着我们如何使用这一权利。在面对如卢浮宫劫案这般牵动人类文明记忆的事件时,选择庄重的沉默,远胜于轻浮的喧哗。因为在那沉默背后,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以及一份超越虚拟界限的、清醒的责任。
责编:唐雨琪
一审:唐雨琪
二审:尹虹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