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勇护台,一脉同心守中华(下)

  《文萃报》   2025-10-24 17:07:54

编者按:维护祖国统一,守护台湾,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文萃报》与您一同回顾历史上为保卫、治理台湾而殚精竭虑的湖南人,四位湘籍先贤以文韬武略经略台疆,在惊涛骇浪中展现湘人特有的硬核气质。他们的生命轨迹,构筑起两岸不可分割的精神桥梁。



刘坤一:力主再战,反对割台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宿将,邵阳新宁人。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刘坤一作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其功过是非至今仍受关注。

刘坤一为湘军宿将,战前任两江总督,受命“帮办海军事务”。战前,他密切关注形势,提出应急措施,如加强长江防务、派船赴台并请求北洋增援、揭露俄国调停阴谋等。战争爆发后,他又提出严防日本、海防策略及具体防备措施,这些建议均符合实际情况。随着战事扩大,军饷问题凸显,刘坤一上奏提出筹款措施,动员官吏绅商捐款,以解决战争中的部分饷源问题,有一定的实际效益。

1894年10月后,日军在辽东、辽南陷多城,清廷授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外防剿各军。他受任后提出重要部署,但未即赴前线而留驻天津,主要是为了协调与李鸿章的关系。1895年1月,他上奏“通筹军务”,提出津沽防务、各路将领联络等建议。然而,在辽东陆战中,清军连连败北,刘坤一负有重大责任。他未识破敌人战略意图,缺乏全面统筹部署,战术上也缺乏灵活;未能完全行使钦差大臣职权,办事不果断;对新调集来的部队,也未及时给予全局观的教育和军事训练。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刘坤一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主张再战,并提出“持久”作战方针,支持唐景崧的台湾民主国及其反割台斗争。他还表示愿从物质上援助刘永福在台抗战,只是由于清廷从中作梗,无法兑现。文廷式曾这样评论:原来“举国望湘军若岁,至是乃知其不足恃。”从此,湘军的声望一落千丈,清廷寄以的厚望也化为泡影。

孙开华:我以我血护宝岛

1894年,中国战败,台湾岛被割让给日本。中国依靠自身力量保住台湾的次数屈指可数,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孙开华作为主将取得淡水大捷,粉碎了法军占领台湾的企图,是保台的民族英雄。

孙开华后人保存着两件传家宝。一是绣有岳飞“还我河山”的绣品,孙开华在台湾抗击法军时用以激励将士,胜利后传给儿子孙道义。二是光绪赐的“福”字金匾,以嘉奖其抗法保台的功绩。

淡水大捷中,孙开华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1884年10月1日,法军进攻淡水,孙开华昼夜率军分伏海滨林莽。2日清晨,他趁法军逆光,发起炮击,战斗持续至晚上9时,击中法军巡洋舰。8日,法军增兵再攻,孙开华按预定计划分散隐蔽,用少数兵力诱敌深入,待法军逼近丛林,命多路部队出击。中午,他亲自杀入法军阵中,夺取了法军国旗。中国军队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法军三面受敌,狂奔败北。淡水大捷使法军强占台湾的计划落空,其创立的战例在军事史上影响很大。

中法战争结束后,孙开华升任帮办台湾军务大臣等职,1893年逝世于福建任上。其长子孙道元走上了保卫台湾的战场,他毁家财、招乡勇训练义军,1895年战死疆场,其妻张秀英继承遗志,血拼到底,最后饮弹自尽。另一个儿子孙道仁在辛亥革命中举义反正,成为民国福建第一任都督。

摘自《文萃报》3498期,综合自华声在线、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网站、湘西网等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