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科普站 | 氧・氢印记——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矿物的双重奏

江河 汤楚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4 16:00:0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江河 汤楚云

最朴素的存在,往往孕育着最复杂的可能。元素是宇宙的“元初字符”,周期表上的每一个元素,不是一个个冰冷的字母,而是撑起了万物的基石。你看,元素与元素的相遇,造就了多彩缤纷的矿物。元素与矿物的对话,道出的正是世界万物最初始、最本真的话语。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推出“元素与矿物的对话”原创系列展览,就是要把这些我们不曾仔细聆听的“自然之声”,带给广大的观众,让我们一起领略造物的神奇和宇宙的奥秘。首展《氧・氢印记》将追随氢与氧两个元素,穿越宇宙时空,看它们如何从星际尘埃中诞生,又如何相伴结合,以不同形态穿梭天地、滋润大地、孕育生命,最终赋予地球独特的蓝色与绿色。下面由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荣获“全国十佳科普使者”荣誉的郭伟超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这场探索与发现的神奇之旅!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元素与矿物的对话”系列展览首站——《氧・氢印记》。

氢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元素,如同跳动的火种,为宇宙的化学演化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它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3分钟,占可见物质的75%,既是恒星核聚变的“燃料”(太阳每秒消耗6亿吨氢),也是锻造其他元素的“基石”——大质量恒星正是以氢为起点,聚变出碳,再炼出氧。

氧的诞生则带着“毁灭与新生”的张力:大质量恒星耗尽氢后,核心坍缩引发超新星爆发,在极致的“死亡”中,氧原子被抛向太空——蟹状星云这类遗迹,便是“宇宙用毁灭书写新生”的证明。

当氢原子与氧原子相遇后,两个氢原子以共价键紧紧“拥抱”氧原子,便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水分子。它随着陨石降临,又经火山活动化作原始海洋,地球才得以成为宇宙中罕见的“生命摇篮”。我们看到的冰川、河流,本质上是宇宙星尘留在地球表面的“液态记忆”。

而地球上的矿物,是氢与氧在温压与地质作用下共同书写的“自然答卷”:1000℃岩浆中,铁氧离子结合成磁铁矿,支撑着地磁场;600—800℃下形成的赤铁矿,成了钢铁工业的“脊梁”;地表常温下,孔雀石以翠绿晶体记录着含铜溶液与水的相遇;深海高压中,尖晶石则默默留存着地球深部的极端环境。与其说是“石头”,矿物更像是地球用亿万年写就的“日记”。

除了温压条件,地质作用也是矿物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岩浆作用下,二氧化硅分子有序排列,能形成水晶晶体。沉积作用下,地表水流携带的金属离子(如 Fe³⁺)与水中的氧结合,逐渐沉淀为褐铁矿。变质作用下,钛铁矿在榴辉岩带的高压环境下会分解为金红石和氧化亚铁。这些过程里,氢和氧始终是“核心助手”:没有水分子帮忙运输离子,没有氧离子参与反应,很多矿物根本无法形成。

纵观人类与矿物的互动,更像是一场“文明与自然的共生史”:红山文化里的透闪石玉龙、《千里江山图》中的孔雀石颜料,是古人对自然的审美回应;到了现代,赤铁矿撑起钢铁工业,石英砂提纯的单晶硅(纯度 99.99%)构成芯片核心,钴酸锂支撑锂电池发展;就连治疗腹泻的蒙脱石、安抚胃部不适的氢氧化镁,也是矿物在当“健康助手”。其实,我们用科技解锁矿物的价值,本质上是接过了宇宙递来的“接力棒”——把氢和氧亿年前留下的“礼物”,变成了推动文明前进的力量。

更有意思的是,氧在自然界还藏着双重身份:它既能以O²⁻形式,与金属离子搭出致密坚硬的晶体骨架;又能以OH⁻形式,赋予矿物一定的可塑性——这何尝不是自然刚柔并济的辩证智慧。水也不仅是氢氧的浪漫结晶,更是矿物世界的魔法纽带:结晶水(如Al (OH)₃・3H₂O)能决定矿物的软硬特质,高温下能让三水铝石蜕变为硬度翻倍的刚玉;沙漠中的“石膏玫瑰”、潮湿处黄铁矿的赭色纹路,皆是水的杰作。

你要知道,我们与宇宙本就“血脉相连”:你我身体中65%的氧原子,源自数十亿年前的超新星爆发;我们呼吸的氧气、使用的矿物,都是宇宙元素的循环产物。这彻底打破了“人类与自然对立”的认知——我们不是地球的“使用者”,而是宇宙演化的“参与者”与“继承者”。

希望今天的介绍,不仅让你看懂矿物的科学,更能激发一份深层的敬畏——我们每个人是星尘的凝聚,是地球的孩子,携带着宇宙的印记,肩负着文明与自然对话的使命。“氧氢·印记”只是一个起点,更多宇宙与地球的故事,等待我们一同继续书写。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