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平 朱耀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4 14:45:41
文\李超平 朱耀斌
众所周知,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创始人,这是缘于他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奉命帮办湖南团练时,顾虑湖南省城长沙防守力量不足,而绿营兵力不堪一用,决定自行练兵。“因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健壮而朴实者招募来省,练一人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有一月之效。”
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绿营兵战力虚弱,与太平军接战往往一触即溃。曾国藩认为根本原因是这些士兵“未经训练,无胆无艺,故所向退怯也。”尽管太平军因久攻不下已经撤围而去,但是省城的防守、各府县的治安,都需要有一些可靠的兵力做后盾,而绿营不归他掌管,且素质也差,因此他的应对之策就是“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务。”也就是惟有他亲自训练并掌握一支武装力量,才能“于土匪足资剿捕,即于省城防守亦不无裨益。”
咸丰皇帝并未过多犹豫就准奏,让他“悉心办理,以资防剿。”
事后来看,曾国藩呈报这个奏折是有过一番处心积虑的。首先,立一大团,是基于他的团练大臣职责,让他拥有了创立一支团练武装的合法授权。其次,他要招募的是各县曾经训练过的乡民。“曾经训练过”是一个前置条件,符合这个条件的,当时只有湘乡勇和新宁勇,即他的好友罗泽南及门生江忠源所带之地方民团正好驻扎在长沙城内。新宁勇参加过前期的蓑衣渡之战、长沙保卫战,湘乡勇则是在长沙解围后为充实防守力量檄调而来。再其次,他声称要改弦更张,即“练兵”,而不是惯常所说的“练勇”,此言显然模糊了练兵与练乡兵之间的界限,被咸丰皇帝所忽略。
湘乡勇是由湘乡知县朱孙诒纠集本县士人罗泽南、王錱、刘蓉等人,于咸丰二年(1852)七月创立的县办团练而来,共3营。在十月下旬调赴长沙助守省城时,为便于识别,简称湘勇。当曾国藩获准练军后,这三营1000余人便成了曾国藩赖以“练兵”的基础。
然而,今人又认为罗泽南是“湘军之母”,原因又是为何?显然还需要继续借助《湘勇原流记》等类似见证者的一手资料,深入探索湘勇何以起源、何以创建,才能真正廓清来龙去脉。
一、湘勇始创于湘乡
湘乡位于湘中,清代属于长沙府,湘江左岸最大的支流涟水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湘乡是一个地幅宽广的大县,“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除外今湘乡市,还包括今双峰县、娄星区全部及涟源市近半的区域,总人口过百万,是湘军的主要兵源地。
在时人眼里,湘乡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
衡山蜿蜒八九百里,回雁为之首,岳麓为之足,湘乡县境则适当其腰膂。叠嶂层峦,苍然磅礴。人生其间,得其雄深沉厚之气,率多忱恂朴茂。澹乎若无所营,渊乎若莫可测,旁县弗逮也。自曾文正起咸同间,魏然魁硕,为当世名臣大儒而一时如罗忠节(罗泽南)、王壮武(王錱)、李忠武(李续宾)、李勇毅(李续宜)、蒋果敏(蒋益澧)、曾忠襄(曾国荃)及今刘毅斋侍郎(刘锦棠)项背相望,皆世之所谓伟人,区区一邑中并而其盛,如此求之前古,亦所未见。
这是光绪十八年(1892)的秋七月,“赐进士出身,湖北特用知府,前工部主事”长沙余肇康为《湘乡曹氏族谱》赠序中的一段表述。
他开篇就说湘乡这个地方的特殊地理、地貌与这方土地上涌现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时代豪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更何况,从古到今,人们都笃信“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湘军的创始人曾国藩及一些将帅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勃兴,他们的性格,自然会带有鲜明的湘乡地方特质。
湘勇在湘乡创立,与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新任知县朱孙诒直接相关。朱孙诒这个人虽然不是进士出身,早年以贡生获选小京官,在刑部历练过后外放湖南,先后在宁乡、湘乡等地任职,颇有头脑。他到任湘乡后,首先对反响强烈的钱漕问题做了一些改革,暂时平息了民众的上访。继而又利用各种机会,结识并提拔了一些本县名士,如举塾师罗泽南为孝廉方正,将刘蓉拔为县试第一名。随后又亲自下乡体察民情,拜访王錱、康景晖等名气比较大的年轻才俊,商讨各地方团练事宜,这也与他之前在宁乡倡办团练时与当地名士刘典、刘倬云交好类似。
恰逢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兴起,朱孙诒阅读邸报,较早预见到了湖南很可能会被波及,遂提出本县的防御策略:
人以为患在隔省,吾视之犹肘腋耳。官军布守冲要不能遍,团练乡兵差足卫闾阎。及今不理端绪,恐仓卒措置难也。
王錱立刻响应,提出首先从第三坊开始练团,权当试点。
清代湘乡县由于行政区域面积偏大,从明朝中后期起就划分为上、中、下三里。上里的范围是今娄星区及涟源一部分和今湘乡棋梓、壶天及翻江三镇;中里是今双峰县全境;下里也叫首里,是今湘乡市全境(不含棋梓、壶天、翻江三镇及划入韶山的村镇)。康熙朝,知县李玠又将全县重新划分为3坊44都。王錱家属于景庆三坊,其区域包括今山枣镇、东山乡及梅桥镇一部分,属于近县城南部的区域。
团练很快在王錱、康景晖、李续宾等人的积极响应下,在各都乡次第推行起来。到了七月,一些偏远地方如第25、26、27、35及44都(属今双峰和涟源)的会党趁机作乱,群出抄抢,朱孙诒率刘蓉、康景晖带乡团前去镇压,王錱也带队前往第35都协助行动,抓获百余人,朱孙诒还被手铳打伤。
咸丰二年(1852)二月,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清军在衡阳一线布置重兵设防,朱孙诒忧虑太平军如改走东安县经邵阳,湘乡就是进击长沙的必经之路,与王錱、康景晖商定,“选劲卒分布要隘,当前锋;以团丁缀其后,助声势。”显然,“劲卒”才是他们将要物色的力量,而各都乡的“团丁”,只是一种打配合的角色。
七月,王錱、易良幹各招集数百人进入县城。朱孙诒命分为左、中、右3营,每营360人。易良幹任中营营官、王錱任左营营官、康景晖任右营营官,罗信南负责粮饷保障,谢邦翰负责兵器,魏万杰负责募集经费。
一开始,此举是“惊世骇俗”,民众并不理解这个创新之举,连前期推行团练时都有过一些非议,但是朱孙诒态度强硬,坚决排除各种舆论干扰。
该月末,罗泽南结束完在长沙的坐馆后前来,朱孙诒让他当中营的营官,易良幹改当副手。
由于长沙之围还未解,朱孙诒又派遣王錱带左营到与湘潭县交界的马圫铺驻防,派康景晖带右营到辰前铺驻防(即城前铺,今龙洞镇与韶山市交界处),派金石镇举人赵焕联带团丁就近驻扎于宁乡道林镇,罗泽南的中营则驻守县城,作为机动力量。四支队伍,构成互为犄角的防卫态势。
此外,朱孙诒又在县城新立8团,每团200人,共计1600人,天天操练。算上全县各都的团丁,总数竟然上了10万。
3营的练兵之法主要由王錱制定,而刘蓉则于九月加入进来,他替朱孙诒制定了连坐法,用制度把这支队伍约束起来。在县内几次小试身手之后,王錱的胆量大增,请求带其营赴省支援。不过,太平军正好撤围而去,遂无功而返。
朱孙诒在湘乡办团练如此有声有色,引起了时任巡抚张亮基的注意。十一月,为了防止太平军杀回马枪再攻长沙,张亮基致信朱孙诒,请他选派千人赴长沙驻守。朱孙诒征询诸人,唯有罗信南愿意跟随,罗泽南以亲老辞,王錱亦辞。
朱孙诒亲自做罗泽南和王錱的思想工作,以正逢世变之际,是施展身手、建功立业的良机等语相劝。于是王錱带左营360人先发,朱孙诒带罗泽南、罗信南率720人继至,刘蓉随同。
刚至长沙,湖南巡抚已经换人。长沙府丞椿龄奉命点验这支1080人的队伍后,向知府景愉复命。他以讥讽的语气说:“乃今见亚夫细柳军矣,曩皆霸上、棘门,儿戏者尔。”此语典出司马迁的《细柳营》,意思是原以为来的是周亚夫的细柳营(队伍严整),其实都是些如霸上、棘门那样纪律松弛的军队,真如同儿戏啊。可见当时这支湘勇队伍的形象并不佳。
好在湘勇很快以实力证明了自己。二月,王錱带队剿灭了衡山县草市的土寇。四月,朱孙诒带罗信南、谢邦翰剿灭了安化县蓝田镇的土寇。然后,随着曾国藩的到任,朱孙诒的调职(署郴州直隶州知州),这支湘乡勇,遂归曾国藩所掌握,成为他正式练兵的基础。湘勇也因此走出湘乡,迈出了将转型升格为湘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罗泽南率弟子组建湘勇
所谓“无湘乡,不成军”,最初的含义就是指湘军始建时是以湘乡勇为基础,而湘乡勇的主要首创者是罗泽南,他被后世誉为“湘军之母”的缘由如此。曾国藩也明确承认罗泽南的创始地位:“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诚然,曾国藩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罗泽南是湘勇的主要创建者;二是,他在衡阳练军的时候,罗泽南带领的湘勇是创建湘军陆师的基础。
罗泽南能够深刻领会朱孙诒的用意,随即迅速拉起湘勇队伍,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罗泽南是造诣深厚的理学大儒
在组建湘勇之前,罗泽南是本邑乃至湘中著名的理学大儒,既著书立说,又传经布道,身体力行地传播经世致用思想,在本邑、本府已经闻名遐迩,弟子景从,被争相延聘。因此,他的前半生是以塾师为业,长达25年,先后在本县及长沙10多处大户人家坐馆课徒,同时著书立说,被认为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典型代表,在湘中享有盛誉。宁乡成克襄的诗作《浩然台吊罗忠节公》可佐证民间对他的高度评价:
天地浩然气,衡南起大儒。陆王祛异说,颇牧奋高徒。岳麓师谁作,濂溪道不孤。贼平公未见,遗憾满湘湖。拳石插江天。孤亭风浩然。门收二水远,地以一诗传。山斗谁先觉,朱张畏后贤。苔碑摩读遍,飞槛倚晴烟。
二是罗泽南有着深厚的社会关系
道光二十七(1847)至二十九年(1849),罗泽南在知府左辉春家的私塾芭蕉山馆坐馆课徒3年经历,是肇创湘勇的关键所在。左辉春是道光八年(1828)中式的举人,先后任震泽知县、高邮知州、署铜川知府等职。同时中举的还有安化的罗绕典、本县的彭洋中、著名的烧车御史谢振定的侄子谢兴岐,他们之间关系密切。曾国藩也曾与其有书信往来,尊之为同乡前辈,去世后还撰挽联:
使青士有年,欲安天下今谁属?
忧苍生成病,未定江南死不归。
罗泽南之所以受聘到左家坐馆,缘于多重因素。一是他与左辉春的弟弟辉芸是挚友,其文集中有一篇《此君楼记》,即为他而作。二是,左辉春与同县谢振定的侄子兴屺结为了亲家,谢兴屺还与长沙贺熙龄是挚友;而谢振定的孙女(长子兴峣之女)适贺长龄、熙龄兄弟之侄、贺文龄之次子仲珏。
此外,两江总督陶澍曾受谢振定的大力提携,与谢振定的次子兴峘交契深厚,兴峘去世后,陶澍、贺熙龄分别为之撰写了墓志铭。曾官云贵总督的罗绕典,则给举人同年友谢兴岐的副室撰写了墓志铭,因此罗泽南先后馆于长沙贺家、湘乡左家,是有这层深厚的社会关系作为铺垫的。以至于,他后来还给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做媒,娶贺长龄之女。
三是芭蕉山馆发挥网罗青年人才的平台作用
芭蕉山馆,以左家宅于芭蕉山下而得名(今湘乡市梅桥镇芭蕉村东阁冲)。左辉春建起这个私塾,又延请名师,是为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左枢、左桢。
道光二十七年(1827)时,左枢16岁,左桢12岁。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芭蕉山馆里的弟子,不只有左氏兄弟,经考证,有据可查的10余人,以首里地区居多,上里地区次之,中里地区更次之。
1、左枢、左桢兄弟
《送左生孟香、仲立省亲徐州序》:“岁丙午,左生孟香偕其弟仲立,自太湖归。从余游三年,性高明……孟香年十七,仲立少其兄三岁”左氏兄弟虽然事功不显著,但曾经是上海滩的社交达人,后文还将述及。
2、王錱、王勋兄弟
《王錱集·年谱》,道光二十九年“馆同县左青士先生家”(原按:青士先生名仁,江南铜山县知县,进官知府,著有《崇本编》。今按:王氏族谱及文集中均将‘青峙’记为‘青士’)”,这是王錱系芭蕉山馆学生的重要依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是罗泽南在芭蕉山馆授徒的最后一年,王錱于上年“亲执贽其门,忠节公深重之。”罗泽南的《王石峰先生寿序》也可以进一步佐证:“岁戊申,王生璞山偕其弟仍从余游,皆有志于学,余以女字仍。纳吉后,谒其大父石峰先生。”“石峰先生”是王錱的祖父,“璞山”是王錱之字,“仍”是其兄王开仍(名勋),兄弟俩都是罗泽南的弟子,且王开仍还成了他的女婿。而王錱,则是老湘营的创始人,该部纪律严明,功勋卓著,影响深远。
3、李续宾、李续宜兄弟
《李忠武公遗集·年谱》,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月“诣罗忠节公问学,且视勇毅公。”又引述李续禋撰《李忠武公行状》:“丁未年十月,公复至罗山先生塾中视余及勇毅公,听讲五日,每有问难,罗山先生深许之。”这表明李续宜(谥勇毅)、李续禋(堂弟)在芭蕉山馆就读,李续宾虽执弟子之礼,但可能未常日跟随就读。罗泽南在为李续宜作的《耻不逮斋记》文中也说的非常清楚:“道光丙午,李子希庵从余游。”李氏兄弟同样是罗泽南的爱徒,据《李续宾年谱》,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九日,值李续宾之父振庭先生六旬寿辰,罗泽南率其门人弟子往贺,计有钟近衡、王錱、王勋、刘典(宁乡人)、杨昌濬、朱宗程、康景辉、翁笏登等,足见师徒间关系密切程度。李续宾最终以浙江布政使的身份阵亡于安徽三河战役,李续宜官至安徽巡抚。
4、杨昌濬
杨昌濬的家今属于娄底娄星区大埠桥办事处,离湘乡城区有百余里之遥。官至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湘乡《桐瑞台杨氏族谱》(五修)收录了杨昌濬多首诗作。他在《即事书怀,兼呈罗山师暨王璞山、刘霞仙、罗云浦、康斗山诸友》中已经为湘军的肇源做出了结论:
誓凭忠义赋同胞,夜习韬钤画宝刀。
诸葛才宜卑管乐,子房智本迈萧曹。
承平福泽庸人享,患难功名志士劳。
莫笑书生无将略,杀机天发起英豪。
杨昌濬原注:
罗山师(罗泽南号罗山)教人每于课艺之余令习武艺,尝曰:“余观天下将乱,尔辈毋为八股所陷,致贻书生无用之讥。”迨咸丰壬子秋,粤匪犯长沙,省城所在盗起,邑侯朱石翘(即朱孙诒)明府募乡勇三营防堵,委罗山师、王璞山、康斗山将之,出守要卡,日事训练,我邑得以无恙,湘军之立实始于此。
更重要的是《有怀:不寐,成我生叹》:“我生命何苦,甫壮罹父丧。阿母早逝世,孤灯照虚房。提携小儿女,形影独凄凉。爱儿情虽切,督责存奢望。仰慕罗师贤,负笈蕉山堂。罗师握军符,命儿为之襄。时勖以大义,树志为忠良。”
其子杨鸿度于此诗后加注:
“道光己酉,先父以罗山师讲学左氏芭蕉山馆,命予往事之,时同学者为王壮武(王錱)兄弟,钟苔洲(近蘅)兄弟,易芝生(良翰)兄弟,及李勇毅(李续宜)公,左孟星(左枢)兄弟,今存者寥寥矣。”
“仰慕罗师贤,负笈蕉山堂。罗师握军符,命儿为之襄”二句,再次明确了罗泽南坐馆芭蕉山馆、是湘勇领导者的事实。左枢在左氏族谱中记为“孟星”,在罗泽南的诗文中则被记为“孟香”,在湘乡本地方言中,“星”与“香”、“郭”与“阁”、“士”与“峙”均为近音字。
5、潘鸿焘
潘鸿焘,字翼卿,一字伊卿。今湘乡龙洞镇人。道光七年(1827)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由文庠生从曾国藩东征,荐保至江苏候补道。因办南河河工,于同治七年(1868)五月十四日积劳病故,卒年41岁。追赠光禄寺卿衔。归葬本籍。其族谱中存行状一篇,可知潘鸿焘与左枢(孟星)均为罗泽南弟子,早年投湘军蒋益澧部,后入曾国藩幕府,以能干、廉正知名。
潘鸿焘因病殉职后,曾国藩撰挽联以悼:
还家便永诀,痛高堂七十岁倚门倚闾,知九原定呼憾事;
治水甫成功,念下河百万户已饥已溺,拼一死永奠生民。
罗泽南弟子之盛,还可以从他文集中的诸多寿序及游记中窥见一斑。
“乙酉,芝生从余游,与之讲明德新民之学”
“岁庚戌,杨生昌濬游余馆。”
“孺人之孙达,为吾邑左青峙刺史婿,因从余游三年。”
三、芭蕉山馆成为湘勇的策源地
湘勇、湘军的先后创立,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林增平先生在《近代湖湘文化试探》中指出:
因清初移民的繁衍和生息教化,到清代乾嘉年间,渐次形成了湖南劲直尚气的民风和与之相应的朴质进取的湖湘士气。恰当其时,湮灭了百余年的船山学说开始广泛传播,其哲理和反清、一定程度上反封建的学说思想和经世致用的主张,为湖南士人辗转传习,前后师承。从而进入近代就形成了有别于他省、具有湘人在若干方面异于他省气质的湖湘文化。
湖湘学统的正式形成期应是在宋代。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宋明时期形成了理学思潮,道州人周敦颐成为了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这一学术的形成,也预示着湖南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的生成,并决定了湖湘文化的形态和特质是一种理性学文化,因而备受后人胡宏、张栻的推崇。
南宋时期,随着理学文化思潮的兴起,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湖湘学派应运而生,其创始人为胡宏,他的一些重要思想论点则为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继承。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栻,则成为这个学派最有成就的人物。
元、明时期,朱、张并称的湖湘理学学统确立,其学术传统是通过湖南书院的逐步办学而深扎于湖湘文化之中,湘乡涟滨书院应运而生,曾国藩、刘蓉、罗泽南等,都曾在此求学。
至明、清之际,王夫之成为举旗之人。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于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但在去世后的较长时间里,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家喻户晓,直到曾国藩所统帅的湘军对太平军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之后才得以改变。尽管湘军尚未攻克南京,曾国藩兄弟就在安庆开始多方筹备刻印《船山全书》,虽经历了开雕于安庆、刻竣于扬州、校对于徐州前线、印刷于长沙的曲折过程,但终获得了成功,船山思想就此极大传播开来。
王夫之对曾国藩、罗泽南的影响有多深远?学者李志和曾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认为曾国藩、罗泽南等人推重王夫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学术推崇、乡邦情怀等因素外,他们这几位不同时代的人,其实还存在隐形的师承关系。这是因为,王夫之与当时的湘乡文人张曙寰、刘象贤、龙孔然、龙孔蒸等联系非常密切(当时衡阳县与湘乡县紧邻),多次到访湘乡,不仅留下了相关诗作,而且还和刘象贤结成了儿女亲家,协助其修撰康熙版县志。这些人又分别与曾国藩、罗泽南、胡林翼等人有着师承渊源关系,湖湘学风据此代以相继,其中又以曾国藩、罗泽南为著。
以曾、罗、胡、左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湖湘士人,不再限于以“文章驰声”,而是“当立勋业、树气节,以古名臣自期”,亦即“时勗以大义,树志为忠良。就傅与捧檄,终岁走四方。”意味着这些传统书生开始意识到视界应由由书斋向社会延伸,以学以致用来应对时局剧变。无疑,芭蕉山馆这样的私塾和涟滨书院、双峰书院,都是罗泽南用来结交名士、网罗人才、传播思想的绝佳平台。
经世致用是晚清以来湖湘文化的重要特点,这既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宗旨,也是应对社会危局的自然反应。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强调积极的面世态度,讲求能治国平天下的学术,也就是要求士人积极参与社会的实际政治、经济活动,认同这种理念的士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曾国藩、罗泽南及其弟子们就是典型的例子。
尤其罗泽南出身寒素,多年困顿,但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下,虽衣食难继,仍刻苦向学,孜孜不倦钻研程、朱理学并以之为正统,在科举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又致力于言传身教程朱理学思想。“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
当罗泽南将要结束坐馆芭蕉山馆之际,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即将波及湖南。此间三年的砥砺向学,使王錱、杨昌濬、李续宾、李续宜诸弟子的学识进一步提升,对团练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刻,“于是邑人推重,籍籍有任侠名。会太平军起广西,湖南亦震,而盗贼四起,乃倡团练保伍之法。”
“任侠”是勇于任事之意,也有浓厚的使命感意味。王錱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明年夏,大旱饥,土寇啸聚百人于县南掠食,居民惶骇无所措。錱自学舍归,驰集里中人,略以兵法部署,而出境捍逐,应时解散。然后白县官发仓谷平粜,劝富绅出余谷赈济。饥而不害,时道光二十九年也。
随着新任湘乡县令朱孙诒的到来,其理念与罗泽南、王錱、刘蓉等人一拍即合,决定一改低层次的乡村团练,而开创性地在县级层面举办准军事化的练勇。而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李续宾、王錱两人的殷实家庭来捐助,结合社会上的募捐。
罗泽南和弟子、朋友们原本就曾有在乡组织团练的实践,遂藉县勇的创立,进一步介入维护全县域的治安,乃至助守省城。由此,原来松散的都、乡练团,变成了由官方牵头的有组织行为,从民办转变为官办性质的“湘勇”,是常规团练的初步转型。
四、湘勇向湘军的嬗变
当曾国藩受命帮办湖南团练,湘勇又进一步朝湘军这种正规化的近代军队转型。如此一来,芭蕉山馆的多数弟子们也得以在湘军的征战中逐渐成长为骨干中坚,乃至中兴名臣。这些人的所作作为,无一不是“经世致用”思想深刻影响所致。他们也于科举之外,开创出了另一条参与时代洪流的新路。
咸丰三年(1853)四月,曾国藩派湘勇首次出省支援南昌守城作战。湘勇初立时的3营官之一易良幹、负责制造兵械的谢邦翰,以及综理粮糈的罗信南弟、营官罗信东均阵亡,他们都是罗泽南的弟子。战后,罗泽南、李续宾在南昌就地重组湘勇结构,正式打出了湘军的旗号。自此,湘勇的活动空间也不再局限于湘乡乃至湖南一地。
在曾国藩、罗泽南、胡林翼的继续调教之下,李续宾、李续宜、杨昌濬、蒋益澧、蒋凝学、刘腾鸿等弟子相继从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湘军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
湘乡练勇,甚至还吸引到了邻县的有志之士,譬如杨度的祖父杨桂芳(字礼堂),就被湘勇热火朝天的气氛给吸引了过来,专门来“偷师”,后来索性加入,成为李续宾的部将,后随同在三河战役中阵亡。家传有云:
少有胆策,便弓马善射御,能举石四百斤,遂以臂力异等为提学所器,补县学武生。咸丰初,诏天下团练,公规县中练兵,不以律弗厌,窃之湘乡观焉。时练长罗忠节与其弟子李忠武以明戚氏法部勒士伍,公善之,遂从忠武出征,克三十余城。
王錱则因与曾国藩的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创立了湘军的别支“老湘营”,受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供饷和驱使,成为事实上的湖南防军。也因此与左宗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日后左宗棠带领这支队伍西征陕甘、收复新疆埋下了极为重要的伏笔。相继有刘松山、张运兰、刘锦棠、魏光焘、李光久(李续宾长子)等继起名将。这支部队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时期与日寇血战辽宁牛庄才告终,其战史是所有湘军分支中最长的。
湘军的诞生作为近代中国历史里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它对湖湘文化、湘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李肖聃先生在《湘学略》的《罗山学略》中着意指出:
湖南之盛,始于湘军,湘军之将,多事罗山。大儒平乱之效,湘中讲学之风,皆自罗山而大著……究心性理,通知世务,见诸实行。湘乡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罗山之力为多。儒门出将,书生知兵,较其功烈,近古未有也。
从湖湘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看自王夫之至曾国藩、罗泽南一脉,可认为湘军人才群体是其熏陶出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又进一步拓展、充实了湖湘文化的内涵。以故,在钱基博先生的《近百年湖南学风》中,所列举17人中,湘乡人占比最高,且曾、罗是两个并列的学派。
湘军在湘乡首先发源、在湖南率先崛起当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罗泽南用理学思想熏陶出来的芭蕉山馆众多弟子,是创设湘勇、成就湘军的核心力量。
湘勇的创练是在芭蕉山馆最先酝酿和策划,在罗泽南的主导下具体实施,并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姿态,远赴南昌与太平军直接交战,从此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后来湘军的创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精神基础。
尤其是曾、罗等人还深受湘乡先贤谢振定不畏权贵、清廉刚正品格的影响。曾国藩先后写有《送谢果堂前辈归江南》《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表达了对谢振定的无限敬仰之意,也必然将这种优秀品格移植于自身与后辈,进而从根本上塑造了这个群体的道德操守、精神追求。
创建湘勇的主要成员中,不少人先后成为了湘军的领军人物,或独当一面,或独立创军(老湘营),各有千秋。而刘锦棠继承王錱的先志,不仅受命率领老湘营收复新疆,又带头捐巨资兴建东山书院,其历史贡献与影响更为深远。为湘军源自湘乡增添了更厚重的注脚。
即便不那么知名的弟子左枢,在上海期间与王韬、容闳、李善兰、龚橙等名士交往密切。王韬格外赏识左枢的才气,称与他及赵烈文、魏彦有“缟纻之交”,甚至如此形容这几个年轻人:
时获订缟紵者,如湘乡左孟辛、邵阳魏盘仲、阳湖赵恵甫,皆意气激昂,高自期许,慨然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每当酒酣耳热,击剑谈兵,精悍之色现于眉间,惜以时无用之者,咸郁郁不得志。此两年中几于无日不相见,见必轰饮达旦。孟辛酒胆轮囷,气益豪迈,举世无足以当其一盼者。
还称与左枢往还最密,所谓“载酒看花,剪灯话雨,殆无日不相见”。
连著名浙江学者谭献都在日记中自陈:丙寅、丁卯间(即同治六年至七年,1867-1868)忽有巨公言海内三异人:湘乡左孟星(枢)、武进刘申孙(怿)及予也。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十日(1861年2月19日),左枢与曾国藩的核心幕僚赵烈文相识,进而结拜为兄弟。随后,左枢致函赵烈文,请求他向曾国藩推荐容闳。由于左枢的努力促成,容闳与曾国藩得以相见,并被委以重任,洋务运动的序幕就此拉开:上海江南制造局创立、百名幼童留美。这个从传统私塾中走出的青年人,显然站立到了那个时代的前列。
五、芭蕉山馆的记忆不可磨灭
时至今日,芭蕉山馆的故事鲜为人知。如今,打捞起芭蕉山馆诸人留下的吉光片羽,已经弥足珍贵。
其一:杨昌濬《从军日记》
据新发现的杨昌濬《从军日记》记载,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一日,他从湘乡家中动身,前往左宗棠浙江军营。十三日,途经湘潭云湖桥以东的马圫铺,这是湘乡、湘潭的接壤之处,不禁感怀当年随王錱在此守御的往事:
十三日。自县启行,同伴者王铃峰、张海英、葛春林、成绩臣、邓羽丞,铃老带亲兵百数十人,甚不枯寂。是晚,宿瀛湖桥。过马圫,思及咸丰壬子秋,偕王璞山兄练勇其地,周健堂有句云:“直是铜墙筑马圫,果然铁骑出龙城。”今且十年,而璞山不可复见,为慨然者久之。
咸丰壬子秋(即咸丰二年,1852),正是朱孙诒、罗泽南、王錱组建湘勇的时候,王錱曾率其营前出驻扎此地。咸丰七年(1857),王錱病殁于江西乐安军营,成为湘军征途上的先驱者之一。但是他已经成功地塑造了老湘营作战勇敢、军纪严明的独特标识。在曾国藩、左宗棠的先后扶持下,大旗始终不倒,以张运兰、刘松山、刘锦棠等名将为代表,老湘营以收复新疆、抗击日寇、保卫台湾的辉煌征程而彪炳中国近代史册。
一同投营的青年伙伴中,王铃峰即王錱的堂叔王文瑞,执掌老湘营营务处,官至吉南赣兵备道。张海英即张鉴南,系辛亥元老、民国大总统府内务部长张通典的父亲、民国著名才女张默君的祖父,官至浙江严州知府。成绩臣即成策勋,他的第三女适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刑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提调李希圣。
其二:潘鸿焘给赵烈文的信札
同治五年(1866)七月十六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收到了幕府同僚、湘乡潘鸿焘的来信。此信被《赵烈文师友翰札》失收,由笔者拍得。其中提到:
左孟星、仲茗[敏]与弟同舟来秣垣,孟已偕魏槃中往见侯相,仲则犹客吴待聘耳。
他提到结伴同行的左氏兄弟,即他在芭蕉山馆的同窗友左枢与左桢。由于家事羁绊,左枢迟至同治六年(1867)后才投入湘军席宝田部援贵州,两年后病逝于军营中。
其三:左桢题赠彭洋中遗稿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左辉春的次子、芭蕉山馆的弟子之一左桢题赠彭洋中的遗稿,提到彭洋中在罗泽南坐馆期间到访过芭蕉山馆,并称:
公以广文始,以太守终。其间治兵事,筹饷糈,与曾、罗、王、李诸公始事,为楚军倡。
由此可知,彭洋中也是创建湘勇的参与者、见证者,朱孙诒选他执笔撰写《湘勇原流记》,既是出于交谊,也是出于其亲历者的特殊地位。笔者走访发现,彭洋中的故居位于湘乡昆办侯家湾(古名杨週桥),尚有后裔在此。此处濒临涟水河,离县衙的距离约3公里,过河即可往芭蕉山馆,交通极为便利,非常有利于他与湘军诸人的交往。
其四:蒋泽沄拜访朱孙诒
光绪四年(1878)重阳日后,时任江西盐运使、罗泽南的弟子蒋泽沄(今湘乡壶天镇人)途经江西樟树镇时,曾到朱孙诒的府上拜访,留下《临江访朱石翘都转夫子孙诒不遇,留呈二首》。可惜当时朱孙诒已经南下广东访友,旋病卒于行舟中,未能晤面。
萧江春洚碧于烟,古堞参差檥画船。满地泥深淫雨后,筑堤民趁晓晴天。荒凉庐舍蓬蒿裹,历落帆樯浦溆边。风景不殊人渐老,那堪回首廿年前。
师门十载艰消息,正喜堂开画锦时。好趁春风趋杖履,刚逢渝水驻襜帏。柳条击舫舒青眼,岚翠迎人展黛眉。只奈离怀无处冩,孤帆斜日自吟诗。
从某种角度来说,此举体现了湘乡士人感念他的首创湘勇之功。用王闿运在题彭洋中遗稿时的“救时无限意,莫作越吟看”来阐释湘勇在湘乡首创的意义,似也很贴切。
往事犹可追。芭蕉山馆的故事,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特征的一个细微剖面,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宏大实践。它在不经意间扮演了湘勇策源地的角色,继而促成了湘军的创立。由此导致湘乡涟水河流域经济社会发生积极变化、人才大量崛起,从而更深远地影响了近代中国、近代湖南的历史进程,这恐怕更是当事诸人所始料未及的。
附表:湘乡芭蕉山馆的主要弟子名单
属地
姓名
最高职衔
结局
上里
李续宾
浙江布政使,湘军统领
咸丰八年十月十二日,阵亡于三河战役
上里
李续宜
安徽巡抚,湘军统领
同治二年十月,病逝于家中
上里
李续禋
同知直隶州知州,湘军营官
退养
上里
李杏春
同知直隶州知州,湘军营官
咸丰四年,阵亡于湖北,赠知府衔
上里
杨昌濬
陕甘总督,湘军统领
退养
上里
谢邦翰
训导,湘勇营官
咸丰三年,阵亡于江西南昌,赐云骑尉世职
上里
谢邦翌
同知衔
谢邦翰的堂弟,任职不详
上里
蒋泽沄
江西候补道,湘军营官
退养。陕西布政使蒋凝学之子
中里
钟近衡
湘军营官
咸丰四年,阵亡于蒲圻羊楼司,追赠銮仪卫经历
中里
钟楚池
从九,湘军营官
咸丰四年,阵亡于岳州,追赠銮仪卫经历
首里
左枢
贵州知府
同治八年,病故于援黔军中
首里
左桢
候补道员衔库大使
退养
首里
左茂章
五品衔
左枢的堂弟,任职不详
首里
王錱
道员,湘军统领
老湘营的创始人。咸丰七年,病逝于江西军中。
首里
王开仍
中书科中书
罗泽南的女婿。退养后病逝于乡
首里
易良幹
湘军营官
咸丰三年,阵亡于江西南昌,赐云骑尉世职
首里
潘鸿焘
江苏候补道,曾国藩幕僚
同治七年五月积劳卒于任
首里
易良翰
知府衔
在湘军东征局任事
湘 潭县
陈士达
布衣
系河道总督陈鹏年第6代孙,左辉春的次女婿
责编:颜石敦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