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4 11:56:28
轻舟
退休的日子如期而至。随之而来的“不适应”,却像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盘桓心头,好似难以避免。
表象看,这与地位落差相关,深究之,还是因人而异。“不适应”的时间有短有长,程度有轻有重,有的几年都难以适应,有的甚至因此诱发其他的疾病,进而造成严重后果。这种“不适应”,西医定义为“退休综合征”,中医则称之为“情志病”,且都从专业角度给出了预防和解决方案。
对于“不适应”现象,从实践总结并借鉴心理学知识,我认为对自己的认识不到位是症结所在,关键是要始终清醒地认识“我是谁”。
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甚至幼稚,其实不然。我是从三个方面认识的。
“我是我”。退休后,我还是我。名字没变,有大名,有小名,听见有人喊名字依然会回头。家庭角色没变,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还是爷爷,沉溺于柴米油盐的烟火,陶醉于父子对饮的微醺,欣喜于含饴弄孙的憨态。社会身份没变,是兄弟,是邻居,是同学,是共和国的公民,见了老友照样拍肩膀说笑话,早上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晚上看《新闻联播》,平时刷手机看媒体客户端、看抖音、看朋友圈,既关注国家大事,更关心日常趣事。晨起望远,菜场挑拣,庭院散步。人还是那个人,日子还是那个日子,退休前后没二样。三个没变,延续着独一无二的我,与时间同行,与生活为伴,从未停歇,从未离开,日子只是从甲点到了乙点,仿佛一条没有落差的河流,依旧按着它的节奏,缓缓向前。
“我非我”。眼睛率先交了退休报告,读书看字,手从半伸发展到全伸,眼睛仍然要努力地眯着,那从早晨戴上的近视眼镜,基本上在鼻梁上扎根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操心变了,不再紧盯发展数据曲线,不再焦虑重点项目推进,不再为群众身边小事而失眠,心全放在了“全职保姆”“厨房主勺”“读书静思”“习字作文”上,且不亦乐乎。最为微妙的,是“听众”的变迁。朋友聚会,当我习惯性地开启“主讲模式”,却发觉场子已散,大家三三两两聊得正酣。我旋即知趣地关上“话匣”,心中莞尔:原来我的聚光舞台,已悄然别移。在家里,最忠实的听众多是三四岁的孙女,她时而认真倾听,时而出言反驳,童言无忌,反倒成了最真实的交流。因为说话重复、语气生硬,竟然破天荒地出现了被妹妹委婉提意见、与儿子起冲突的尴尬。时间富裕了,看云看到云卷云舒,赏花能催含苞怒放,静坐胜过居士沙弥,说话有意慢半拍,语气尽量柔三分。现在的我,“刮目相看”时,已然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我了。
“我亦我”。见识在潮起潮落中沉淀,方知平淡是福。经历于酸甜苦辣里熬煮,故而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责任从扛着一方百姓的担子,到只需伺弄好一角花池、一间书屋,亦悟认真的真谛。此心安处,便是归途。陪孙子搭积木是“心欢”,替老伴提篮买菜是“心安”,写几行墨迹是“心静”,读一本旧书是“心亮”。这“欢喜安康”,不正是奔波半生后,生命予我最大的犒赏?现在的我,卸下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像是老树添新枝,虽非昨日,却是昨日的叠积,更显厚重与坦然。
三重自问,终得一答。当我终于看清了“我是谁”,那身披多年的、名为“身份”的戏袍便自然而然地滑落,身心顿时一轻。轻松一日,轻松一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的机能好似添了润滑剂,运转愈发自如。于是,“吃得香、睡得稳、走得动、玩得开”这般硬朗的光景,便不再是期待,而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