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沃野:攸县农商行破解乡土金融困局的振兴之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4 11:19:21

文 | 刘和云

沃土之渴:乡村间的金融沉默

湘东攸州,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厚土,在现代化浪潮中遭遇了一道刺眼的裂痕——金融服务断层。

攸县鸾山镇的刘老汉,望着自家荒芜的油茶林愁眉不展。想换苗施肥、重振山林,却被“没钱”困住脚步。他揣着希望走进镇上银行,可“房产抵押”“银行流水”的硬性要求,像两道无形的门槛,让仅有祖传山林的他只能窘迫地摇头。祖辈传下的土地、心中炽热的增收心愿,在标准化的金融规则前成了“看不见”的存在,银行那扇门与他之间,隔着一道冰冷的“玻璃墙”。

攸县农商银行的会议室里,气氛同样凝重。分管信贷的副行长坦言,服务“三农”本是初心,但农业的脆弱性如影随形——一场天灾、一次疫病,就能让农户的收成与银行的贷款一同归零。这份“风险恐惧”,像绳索般捆住了金融服务伸向乡村的手脚。老信贷员也道出过往的困境:过去评信用全靠“人眼看、耳听、腿跑”,不仅效率低、成本高,更难规避主观误差,风险隐患始终难消。

信息梗阻、风险难控,一边是无数“刘老汉”们渴望资金的无声呼唤,一边是金融机构在服务使命与现实风险间的两难挣扎。这片孕育过丰收的沃土,就此陷入“金融失语”的困境,亟待一场解渴的甘霖。

破壁之道:重构乡村信用生态

破局,需要直面难题的勇气,更需要贴合乡村的智慧。攸县农商银行跳出传统金融框架,重拾乡村社会最珍贵的“信任”内核,一场重构乡村信用生态的革命就此展开。

(一)党建领航:织就同心之网

“党建共创”,成为打破隔阂的第一把钥匙。农商银行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在莲塘坳镇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上,银行党员挽起裤脚,与村民一同下田劳作、话家常,往日里“银行人”与“庄稼人”的距离感悄然消散。村支书更是主动当起“桥梁”,将村民的贷款需求、产业困境一一反馈给银行。截至目前,全行19个党支部已与297个行政村签订“党建共创”协议,一张覆盖全域的“金融+党建”服务网就此织就,为金融活水注入乡村疏通了第一道关卡。

(二)信用筑基:双线同步赋能

信用,是乡村金融的“根”。攸县农商银行从“人”与“数”两条战线发力,为乡村信用插上翅膀。

• 人的回归:“村民行长”架起连心桥。江桥街道的退休教师王文源,还有数百名像他一样熟悉乡村、威望颇高的乡贤、退休干部,被聘为“村民行长”。他们用村民听得懂的土话讲解贷款政策、普及金融知识,把乡村里“谁家勤劳、谁家守信”的“软信用”,转化为银行认可的“硬信息”,彻底破解了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沟通壁垒。

• 数的赋能:“福祥码上贷”绘就信用画像。与此同时,技术赋能同步推进。攸县农商银行自主研发“福祥码上贷”智能授信系统,打通了与政府多部门的数据接口,整合农业、社保、政务等海量数据,通过算法量化分析农户的信用状况,自动生成“白名单”“灰名单”“黑名单”,实现了风险的智能预判与精准管控。丫江桥支行的业务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因为“人”的温度和“数”的效率相结合,使得信用评估既准确又快速。

(三)无感授信:活水悄然浸润

“无感授信”,让金融服务真正“沉”到农户身边。基于前期的信用体系建设与村民评议结果,银行提前为“白名单”客户预置好信贷额度,农户无需填表、不用跑网点、不必提交繁杂材料,真正实现“无感”获额。菜农李建军便是受益者,他在集市上扫了扫二维码,就查到自己有5万元授信额度,当天便用这笔钱购置了新的灌溉设备,省心又高效。

截至2025年9月末,“福祥码上贷”系统已累计为13.78万户农户授信,总额达137.86亿元,农户授信覆盖率超93.14%。更贴心的是“有感反馈”机制——客户经理定期上门回访,主动挖掘农户的潜在需求,帮他们把“沉睡”的额度转化为“活”的贷款,让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黄金之果:攸州沃土丰收图景

金融活水漫过攸州的田野与山间,不仅带来了资金的流动,更催生出远超经济范畴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乡村振兴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产业萌发:绿野铺展新篇

信用通了,资金活了,乡村产业也迎来了“萌发期”。黄丰桥镇的油茶种植大户李大哥,凭借“油茶贷”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引进了油茶深加工设备,从过去单纯“卖原料”,变成如今能生产茶油、茶粕的“卖产品”,产业链条拉长,收益翻了好几倍。

围绕攸县水稻、油茶、麻鸭三大特色农业,银行已投放专项信贷超1亿元;“光伏贷”“民宿贷”“农机贷”等三十余款定制化信贷产品,像涓涓溪流汇入县域经济的脉络,让曾经零散的产业点,渐渐连成了一片“产业绿洲”。

(二)雁归巢暖:烟火重燃乡村

比产业更动人的,是人的回归与乡村烟火气的复苏。在外打工多年的刘志刚,借着“返乡创业贷”回到家乡,一头扎进油茶产业,还搭上了电商快车,把家乡的茶油卖到了全国各地。他开办的油茶加工厂,不仅盘活了村里闲置的厂房,还带动了2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

截至目前,攸县农商银行已助力超4.31万户农户、创业者发展生产,间接创造了约8.51万个就业岗位。曾经冷清的“空心村”,如今又响起了机器声、笑声,久违的活力重新回到了乡村间。

(三)信用无言:乡风浸润新韵

最深层的变化,藏在乡村治理与人心世道里。网岭镇获评“信用镇”后,悄然发生着改变:村民们开始主动珍视自己的信用,邻里间因借钱、赊账引发的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风气浓了;村里的红白事更节俭了,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的好习惯多了。

无形的信用,正悄然重塑着乡村文明的内核。而这份变化也反哺着金融服务——网岭支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平均水平,形成了“信用越好、服务越优、发展越顺”的良性循环。

活水长流:照亮乡村振兴未来

暮色四合,洣水河像一条温润的缎带,环绕着静谧的攸州大地。攸县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可视化”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的光点与曲线不停跳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县域经济热力图:每个闪烁的光点,都是一个被激活的信用主体;每条起伏的曲线,都是一股奔涌的金融活水。它们交织、汇聚,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

从破解“贷款难、难贷款”的乡村金融困局,到收获产业兴、人气旺、乡风美的振兴成果,攸县走出的这条路,不仅诠释了“金融为民”的时代意义,更给出了破解乡村金融瓶颈的“攸县样本”。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