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报告、一份倡议、50个优秀案例!2025全国交能融合创新技术发展大会“登陆”长沙!

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10-24 12:02:1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刘思懿

10月22日至24日,以“交能融合创新,赋能强国建设”为主题的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技术发展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这场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长沙理工大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行业盛会,汇聚了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门代表,两院院士,以及全国交通与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代表数百人,共同为两大战略性产业深度融合破题指路。

展台“湖南元素”亮眼,创新成果引关注

大会期间,交能融合典型案例及企业展台,湖南本土创新成果成为焦点。

在长沙理工大学展台,其研发的智能微电网技术引发驻足——这项前沿技术为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自给与高效调配提供了“湖南方案”;湖南高速集团展台则重点展示了“湖南模式”的核心载体:“五位一体”综合能源服务站。依托高速公路路域资源,湖南高速大规模开发分布式光伏,同步集成充电、换电、加油、加气、加氢功能,让高速公路从“交通通道”变身“能源生产消费节点”,目前已在多条路段落地,每年可向社会输出大量绿电,实现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此外,三一重卡展示的最新电动重卡产品,其在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的成功应用,彰显了湖南高端装备制造的硬实力;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车网互动”“虚拟电厂”技术、中交集团的公路港口能源自洽模式等,也通过展台集中呈现了交能融合的多元探索。

大咖云集论道,锚定融合发展方向

主旨演讲环节,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的重量级嘉宾,从国家战略、技术前沿、地方实践等维度,勾勒交能融合的发展蓝图。

“交通与能源融合是实现‘双碳’目标、建设交通强国和能源强国的必由之路。”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高宏峰表示,我国在新能源、新基建领域的优势,将为两大基础设施网深度融合注入绿色动能。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则带来“政策干货”: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运交通分布式发电项目达3326个、装机224万千瓦,下一步将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升级充电设施、攻关关键技术,持续推动车网互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提出,未来交通行业将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源网荷储参与者”,需加强顶层设计,在公路、水运、铁路等领域“因地制宜选技术”,比如公路电动化、水运氢能化,而智能微电网将是核心支撑技术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虽未到场,仍通过视频预判三大趋势:交通载具将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氢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能源系统将靠大数据实现智能优化,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新模式将让电动汽车成为“移动储能单元”。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扬的分享,则让“湖南经验”成为全场关注的重点。他介绍,湖南作为中部交通枢纽,正以“高速公路能源融合”为突破口,通过分布式光伏开发与综合能源站建设,形成可复制的“湖南模式”,未来将推动交能融合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迈进。

重磅成果发布,50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

大会现场,多项标志性成果发布,为交能融合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三一集团、华为数字能源等十余家政产学研单位,共同发起“电动重卡低碳货运走廊倡议”。该倡议提出,将制定跨区域、跨品牌的统一标准,推广“光储充换放”一体化建设模式,并成立联合体,共同打造高效、绿色、智能的低碳货运通道。这一倡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电动重卡规模化应用进入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同时,《2025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和《电动重卡兆瓦超充产业链与应用发展报告》同步首发。前者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编制,梳理了全国交能融合的政策、技术与实践,被誉为行业“风向标”;后者聚焦电动重卡补能难题,为兆瓦超充技术落地提供路径参考。

在“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表彰中,山东高速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交道安高速全线交能融合光伏发电项目等50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这些案例涵盖公路、水运等多场景,为全国交能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这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动员会。长沙理工大学交能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谈传生介绍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能融合发展分会的筹备情况,未来将搭建更高效的行业协作平台。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责编:杨斯涵

一审:杨斯涵

二审:余蓉

三审:黄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