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湘江西路红舞台激活群众文化新生活

何小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7:39:2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何小艳

近年来,永州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今年6月,在湘江西路婚纱草坪原有基础上,建成多功能电子演艺舞台——湘江西路红舞台,打造集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消费互动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创新建设模式,打造灵活可转换的文化阵地

湘江西路婚纱草坪总面积达33000平方米,原为市民休闲、打卡的重要场所。

为充分发挥这一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永州坚持“景观功能”双提升的理念,经过精心设计改造,采用升降式电子屏与帆船造型相结合,建成了可快速在“专业舞台”和“草坪景观”之间转换的大舞台。依托湘江自然景观与现代化设施,形成可容纳上万市民共享的“城市文化客厅”。

这一“可变式”文化阵地的打造,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空间局限,每周六晚的固定演出与节假日专场活动,让群众形成“江畔赴约”的文化习惯,使舞台真正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精准对接需求,构建全龄段文化内容体系

湘江西路大舞台以“多元、亲民、接地气”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内容体系,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活动以“艺路滩上行”为品牌核心,联动1000余名文艺爱好者参与表演与创作,既有专业文艺团体的精彩献艺,也有普通市民的才艺展示文艺爱好者、校园学子等都能走上舞台,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共享欢乐”

在主题策划上,舞台紧扣节日节点与群众喜好,形成特色鲜明的活动矩阵:七夕之夜的"滩上恋歌"音乐会以《告白气球》《爱你一万年》等经典情歌串联三代人的爱情记忆,互动采访环节让现场笑声与掌声不断;武侠专场音乐会中,《射雕英雄传》主题曲、《沧海一声笑》等金曲响起时,全场观众打开手机闪光灯化作“江畔星河”,阵雨突袭更让歌声与雨声交织出别样浪漫;“永跑者之夜”则通过原创歌曲与粤语经典的组合,既彰显本土情怀又兼顾多元审美。

在艺术形式上,舞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全覆盖:既有瑶族长鼓舞展现地域民俗,也有Rap说唱《小城意》融合潮流节奏与本土风情;既邀请李雨儿等专业嘉宾带来实力演绎,也通过互动环节让普通市民参与其中。非遗展示区里,永州剪纸、女书技艺的现场演示,更让群众在欣赏演出之余,重拾城市历史记忆。

融合多方资源,探索“文化+”运营模式

红舞台突破“单一演出”的局限,以“文艺+消费+互动”的三维模式,让文化惠民延伸至生活服务领域,实现精神满足与物质便利的双重收获。活动汇聚300余家本地企业参展,涵盖外贸优品、绿色农产品、特色文旅产品等多个品类,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消费选择形成“文化赏心、消费省心”的良性循环。演出间隙穿插的“幸运抽”互动环节,通过扫码抽奖送出手机等奖品,让市民直呼"文化盛宴、消费狂欢、幸运抽奖三重享受”。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更让文化活动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民生价值。系列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300余家参展企业均获得显著的销量增长实现总销售额8000余万元

凝聚社会合力,形成共建共享文化生态

红舞台的成功不仅在于设施和活动本身,更在于它激发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各级文化部门、企业商家、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密切协作,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每场活动中,市民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和传播者,通过口口相传、短视频分享,让红舞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种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暴雨中坚持观看演出的观众、主动为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市民、自发为舞台宣传的网友……这些细节生动诠释了文化活动在凝聚人心、温暖城市中的独特作用。

湘江西路红舞台的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这座临江而建的红色舞台,用精准的内容供给、创新的服务模式,让文化浸润人心,让群众在参与中收获快乐、在共享中凝聚认同,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写下了生动的民生注脚。

责编:严万达

一审:严万达

二审:李礼壹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