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转变”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5:41:43

周江平 王倩丽

在当前国家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文件强调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体系深刻变革,并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作为关键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力量,其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为响应政策号召,适应数字化教学新要求,需从理念、评价、培训与实践等多个维度系统推进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构建适应未来教育生态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一、转变发展理念,认清数字思政发展态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上的破冰,就难有行动上的突围。面对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在思想层面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主动摒弃将数字技术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简单工具的陈旧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数字思政并非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修补补,而是一场关乎育人效能、关乎思政课时代性的系统性变革。当前,数字原生代学生已成为教学主体,其学习习惯、认知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均深度嵌入数字环境,习惯通过短视频、在线社群等方式获取知识、表达观点,要求思政教育必须顺应态势,从被动应对技术冲击转向主动谋划数字转型。高校也应通过举办数字思政专题研讨、邀请专家解读前沿趋势等方式,为教师理念转变搭建平台。思政课教师更需精准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树立 “数字赋能、融合创新” 的教育观,将数字技术从外在手段内化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从而在数字化洪流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确保思政教育不失本色、更显特色。

、转变评价标准,把握数字素养核心要求

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引领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仍偏重传统学术成果,未能充分体现数字化教学创新的价值,这种评价导向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必须建立与数字教育生态相适应的新型评价机制,将数字素养从软性要求转化为评价体系中的硬性指标。新型评价标准应超越单纯的技术操作考核,着力构建多维度的核心能力评价框架重点考察教师的数字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包括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水平;评估其数字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涵盖原创性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及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筛选与应用能力;同时注重考核其数字伦理与数据治理素养,包括数据安全意识、技术伦理规范遵守情况以及引导学生应对数字时代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通过构建以数字胜任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明确导向,更能将制度性要求有效转化为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内在动力,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转变培训模式,构建多元数字培训体系

为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现有培训模式,着力构建一个精准赋能、互动共创且具备持续支撑的多元培训体系。当前培训中存在的内容泛化、方式单一及支撑不足等问题,要求我们实现系统性的革新在培训内容上,必须从普适性的技术操作讲解,转向与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深度融合的精准化赋能,重点围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初步教案与课件、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如何强化教学互动、如何设计虚拟仿真体验等具体场景展开,确保所学技能能直接转化为提升教学实效的生产力在培训方式上,应彻底摒弃单向灌输的讲座模式,积极推广基于真实教学项目的实战工作坊和跨校协同的虚拟教研室,让教师在专家指导和同伴协作中亲历设计、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于实践创造中内化数字能力在此基础上,整个培训体系必须实现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支持延伸,通过组建校内技术支持团队、建设校本资源与案例库、建立教师数字成长档案等长效机制,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实践引导与发展支持,从而营造一个训后有援助、创新有激励的良性生态,最终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确保其数字素养能够伴随技术发展而持续进化。

四、转变教学方式,推进数字技术全面实践

提升数字素养的最终价值在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转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推动教学方式从技术辅助的浅层应用,迈向与教学过程全面融合、重塑教学样态的深度实践,从而真正释放数字赋能思政教育的巨大潜力。意味着教师要积极将数字技术、资源与工具从边缘性的演示手段,升级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具身体验的智慧学习环境。在课堂层面,应广泛应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互动研讨、实时测评与分组协作,巧妙运用优质短视频、虚拟现实(VR/AR)等技术再现历史场景、阐释抽象理论,使教学内容可感可知,化解重点难点。在课外层面,需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精准把脉学生思想动态与认知盲区,实现针对性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开展项目式学习,在网络空间明辨是非、巩固理论认知。尤为关键的是,实践需坚守思政教育本色,在运用技术过程中自觉渗透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理性的技术观与健康的数字伦理意识,防范数据安全与意识形态风险。通过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实践转变,方能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善学的“金课”,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增强思引领的实效性与感召力。

(该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及培育路径研究”[ND248844]。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华大学基地、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周怡然

一审:周怡然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