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7:04:00
文|戴会林
近日,湖南“两大三小”共5部精品剧目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八届文华奖,在巴蜀舞台绽放“文艺湘军”的风采。其中,由湖南省湘剧院创排的湘剧小戏《一盏摊灯》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诚意之作。

该剧由冯之编剧,贺希娟导演,王艳军、陶思慧主演,通过盲女亮亮和男青年刘小毛的一次不经意邂逅,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发出引人深思的灵魂叩问。剧院积极响应“小成本制作”的政策要求,导演、作曲、演员等均由本院中青年艺术家担纲,尊重艺术本体,强调成本控制,却能在各大全国性奖项评选中频频脱颖而出:2023年晋身文旅部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同年获中国剧协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并荣获“组委会特别推荐剧目”;2024年获文旅部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该作品自带“爆款基因”,用沉甸甸的奖项印证了“小而美”的无限可能。
时代会更迭变换,地域会跨越山海,但人性的本质始终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一部深刻的文艺作品,从来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表层复刻,也不在于晦涩的表达或者宏大的主题,而是要紧握一把手术刀,能剖开人性的肌理,于灵魂的褶皱深处探寻存在的本质。当创作者敢于直面人性的善良与险恶、美好与丑陋、光明与阴影,作品才拥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如是。
《一盏摊灯》这部作品聚焦性强,篇幅精炼,场景也相对集中,它没有复杂的叙事和架构,仅通过一个相对简洁的故事,即让善恶的博弈在方寸舞台之上激烈碰撞,最终引发观众对自我、对社会产生深刻反思。在人物的选择上也非常贴近生活,一个是双目失明却自食其力的盲女亮亮,一个是身体健全却游手好闲的男青年刘小毛,既没有遥不可及的英雄,也没有彻头彻尾的恶魔,都不过是身处困境中的普通人。剧情设置的精巧在于创作者将故事浓缩在烟摊这个单一空间和较短的时间内,剥离了无关情节,将焦点锁定在主要人物的选择和冲突上。
通过命运对抗来展现人性的尊严。亮亮从生下来就双眼看不见,父母为了让她长大以后能谋得生计,从三岁开始就教她闻烟。“晚上睡觉放枕边,吃饭放在桌子上,走路把烟挂胸前”,她经年累月才练就闻烟味识品牌的绝技,从而能继承母亲的烟摊,从容地养活自己。一个盲女,一定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才能不卑不亢、不依赖他人,有尊严地活着。虽然出身不幸,但不屈从于命运,这是亮亮的闪光之处。
通过特殊情境暴露人性本质。刘小毛打麻将输光了,“钱冇得了,烟也冇得了”,看见烟摊后本想赊一包烟,但无奈摊主一再强调“本烟摊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身无分文、烟瘾难耐的夜晚,碰巧又发现摊主是个盲人,在这个特殊情境下,刘小毛内心潜藏的阴暗面开始暴露出来,偷烟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还是把手伸向了烟摊。
通过人物关系折射人性的多面性。戏剧矛盾冲突随着剧情的推进慢慢呈现在观众眼前,亮亮经营小烟摊生意本已不易,丢失一包“和天下”对她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但刘小毛为了消解来犯的烟瘾,顺利度过无烟可抽的难熬夜晚,一心只想顺走一包烟。他也反复挣扎过,编剧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偷与不偷的纠结过程,而导演则在二度创作中巧妙地设计了“天使”和“恶魔”角色,用黑、白主色调的二次元服装幻化出两个形象,将刘小毛的内心戏具象化,一个阻止他,一个怂恿他,演绎恶念与道德的拉扯,配合旋子、背包、抢背等程式化动作和一些杂技技巧,使舞台上的戏剧语言既灵动又丰富,这是本剧的亮点之一。
虽然刘小毛终究抵不过欲望的驱使摸了一包烟,但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丧失良知的恶人,而是一个矛盾性和复杂性交织的人物,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和表现:一是行为上“小恶”,会做自私、投机,甚至损人利己的事;但立场上“非大恶”,绝不会碰触良知的底线,伤害无辜者时会手软,做了坏事会愧疚不安,甚至偷偷弥补。二是动机上是出于“私”,而不是“恶”。做坏事的出发点多是为了逐利、自保,或者宣泄情绪,不是以纯粹地伤害别人为乐,也没有反社会人格的恶根。三是性格上有摇摆感。既有缺点又有闪光点,容易被环境所影响,立场不坚定,时而向善,时而向恶,不能扁平化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
这类人物形象是典型的“灰色人物”,或称之为“中间态角色”,类似英国小说家、文学理论家E.M.福斯特提出来的“Round Character”,人物的底色总体来说是“恶有底线,善有瑕疵”,所以刘小毛最终能被亮亮感化,也就情有可原。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类人物无处不在,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作品能引起观众共情代入的关键——成功塑造了最具真实感和戏剧张力的人物角色。
戏剧的本质是“人学”,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所倡导的要挖掘角色的情感、欲望和动机,通过故事的演绎,以艺术化的方式让观众完成自我审视与认知升级,有利于心灵的滋养和价值观的塑造。“一盏摊灯照人心,一年四季暖如春”,摊灯不仅照亮了刘小毛,还有你、我、他……于是,作品的教育意义就这样以“随风潜入夜”般的浸润,让道理在共鸣中自然生长,在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与人性的广度中,构建起与观众共振的精神坐标系。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