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守食安|畸形水果:是“致癌隐患”还是“天然美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1:51:2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不少消费者在选购水果时,对“长相奇特”的畸形水果心存疑虑。手掌状的草莓、双生车厘子、裂开的桃子等果实,究竟是否如传言所说“含过量激素”“植物癌症”?又是否真的“歪瓜裂枣更好吃”?日前,记者联系省质检院专业人士,揭开畸形水果背后的科学真相。

七大因素致水果畸形

省质检院专家介绍,畸形水果指在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或整体形态上,明显偏离品种典型特征或质量标准的果实。其本质是果实正常发育过程失调的结果,判断依据既包含生物学规律,也受市场主观标准影响,常由环境、授粉、营养、病虫害等多类因素引发。

其实,畸形水果的产生并非偶然,市面上销售的水果已经过筛选,日常不易见到大量畸形果,其主要成因可归为七类:

授粉受精不良:花期遇阴雨、低温、大风,或高温干旱导致昆虫活动减少、花粉活力降低,果实各部分发育不同步,如草莓“鸡冠果”。

环境剧烈变化:花期或幼果期遇低温霜冻、高温干旱,或膨大期由旱转涝,均可能致果实损伤、裂果或发育异常。

激素失衡:不当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病毒病、螨虫等干扰内源激素分泌,易形成番茄“空洞果”“鬼脸果”。

营养失衡:缺钙致番茄、辣椒出现“脐腐病”,缺硼可能影响授粉,过量施用氮肥会争夺养分,均可能引发畸形。

物理损伤:幼果被枝叶刮擦、冰雹打击或昆虫咬伤后,受伤部位生长受阻,形成“偏斜果”。

遗传变异:自然或人工诱导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可改变果实形态,如白色草莓因基因变异无法合成红色素。

人为造型:通过模具、化学干预制造方形西瓜、带字苹果等“观赏果”,此类果实性价比低、风味较差。

科学破除认知误区

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三类传言,省质检院逐一给出专业解答:

传言1:畸形水果激素超标,吃了有害?

真相:偶发畸形多由自然因素引起,批量出现的畸形果可作为“可能过量使用激素”的参考线索,但不能作为唯一判断依据,二者并非绝对关联。

传言2:畸形水果受核辐射,可能致癌?

真相:果树若受高剂量辐射会直接坏死无法结果,畸形水果与有害辐射几乎无关。我国海关对进口食品实施放射性检验,无需过度担忧。

传言3:“歪瓜裂枣”更好吃?

真相:部分受病虫害影响的畸形果,会因逆境加速乙烯合成、促进糖分积累,可能相对更甜,但如今优质水果供应充足,这类果实已难进入市场,该说法较片面。

畸形水果并非“毫无价值”

省质检院明确,符合上市标准的畸形果,若仅因授粉不良、物理挤压等自然原因形成,安全性和营养价值与正常水果无异;但批量出现、外形夸张的畸形果需警惕激素过量,病虫害致畸形且果肉腐烂的应丢弃。

值得关注的是,畸形水果并非“毫无价值”。在农业育种中,部分畸形果经选育成为特色品种,实现“逆袭”,如无籽西瓜;也有果农通过人为致畸打造视觉效果,将畸形转化为卖点进军高端礼品与猎奇市场;美国一品牌还通过低价收购“丑水果”、订阅制销售,年创超10亿美元价值,减少食物浪费。

不过,曾风靡一时的方形西瓜也印证了“品质为王”——因提前采收致甜度不足、种植成本高,其市场热度在2015年后骤降,2018年国内种植户不足鼎盛时的5%,这也提示农产品创新需遵循“品质>外观>噱头”的原则。

手记:打破对畸形水果的认知迷障

相信大家对开头的疑问已有答案。尽管在多数日常与社会语境中,“畸形”是贬义词但在生物学、农业科学等领域,实则是中性术语。

消费者购买水果,都想挑外表光鲜的但水果世界丰富多彩,畸形水果也是客观存在,它们也并非洪水猛兽多数只是“长得不好看”的普通食物。

在此,也呼吁消费者不过度以貌取果,减少食物浪费;同时警惕不良营销,避免被误导。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制图


责编:李成辉

一审:李成辉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