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故土情愫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3 13:40:15

文丨贺辉才

齐白石一生,从乡野匠人到画坛巨擘,脚步越走越远,心却始终系着故土的草木虫鱼、烟火日常。他把故土模样,故土情愫永远刻在画里、写进诗中。

一个背着斧头锯子走村串户的雕花木匠

1864年,齐白石生于湘潭杏子坞星斗塘的农家,年少时因家贫辍学,15岁便拜师学木工,16岁转攻雕花技艺,成了乡里人称“芝木匠”手艺人。此后数年,他背着磨得发亮的斧头锯子,踩着晨露、踏着晚霞,走村串户做活计。湘潭人家办喜事、盖新房,都爱请他雕吉祥纹样,他的凿刀下,没有死板的图案,只有活灵活现的乡野意趣。

他雕“麒麟送子”,麒麟的鬃毛根根分明,仿佛能随风飘动;雕“岁寒三友”,松针细如发丝却透着韧劲,梅枝弯而不折还带着傲气,竹节挺拔似有凌云之志;雕“八仙过海”,铁拐李的葫芦似藏着仙气,何仙姑的莲花似沾着露水,连韩湘子的笛子上,都像萦绕着袅袅曲调。

后来他在诗中追忆这段时光:“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这“师”,不是端坐堂前的先生,而是湘潭田埂上的稻穗、池塘里的鱼虾、墙角的野草、檐下的燕子。是斧锯起落的岁月里,那片故土教给他最质朴的艺术——把生活里的鲜活,刻进每一刀木纹里。齐白石在《我的自述》中说:“我的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

一个提着画箱行走乡间的画像师傅

1888年,24岁的齐白石经周之美介绍,拜萧芗陔为师,正式学习画像技艺。萧芗陔是当地有名的画师,擅长画人像。在萧芗陔的教导下,齐白石掌握了画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开始了他作为画像师生涯。他刻苦钻研,画像技艺日益精湛,为日后绘画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湘潭乡下画像,讲究“画皮更画心”。画老人,他会细描眼角的皱纹,那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画孩童,他会捕捉嘴角的笑意,那笑意里满是天真的烂漫;画农妇,他会勾勒粗糙的手掌,那手掌里盛着生活的踏实。有次给一位老奶奶画像,老人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嘴角还挂着浅笑,齐白石没叫醒她,一笔一笔把那安详模样画进纸里

齐白石在《我的自述》中回忆:“最先画的是星斗塘常见到的一位钓鱼老……接着又画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等,凡是眼晴里看见过的东西,都把它们画了出来。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画《农耕图》,农夫的脊梁弯如弓,稻穗沉得压弯了秆,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也画得毛茸茸;画《荷塘消夏》,荷叶大得能遮雨,荷花红得似火烧,青蛙蹲在叶上,眼睛鼓得溜圆;画《农家小院》,鸡在啄米,狗在晒太阳,老太太在纳鞋底,窗台上的咸菜坛子都透着家常味。这些画里没有奇山异水,只有湘潭人家的寻常日子,却让人看了心里发暖。

他在诗里写:“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这“砚田”,是他以笔为犁耕耘的乡土天地;这“牛未歇”,是他对故土的热爱,从不停歇。行走在湘潭的乡间小路上,他听蛙鸣、看炊烟,把这些声响与景象,都揉进了画里,成了最动人的乡土记忆。

齐白石在三十五岁前,就在杏子坞附近百里之内雕花画画,来养家糊口,也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一个带着画具北漂北京的湘籍画家

1917年,53岁的齐白石为避家乡兵匪之乱,背着装满画具的行囊,踏上了北漂之路。火车轮滚滚向前,离湘潭越来越远,可他的行囊里,墨是湘潭水磨的,画纸是按家乡习惯裁的,连随身带的小陶罐,都装着星斗塘的泥土——他说带着这土,就像带着家。

初到北京,他的画不被认可。有人说他的画“太土”,画的蚂蚱、青蛙登不上大雅之堂;有人说他的笔墨“太粗”,没有文人画的雅致。可齐白石不低头,他说:“我画的是湘潭的真东西,土是土,却有活气。”他照旧画家乡的虾,虾身一笔笔勾出透明感,虾须细得能随风摆,虾眼圆溜溜似含着灵劲;照旧画家乡的蟹,蟹壳青中带紫,蟹钳透着力量,蟹腿节节分明,仿佛下一秒就要横着爬走;照旧画家乡的牵牛花,花瓣薄如蝉翼,花藤弯弯曲曲,像顺着竹竿往上攀。

1922年,画家陈师曾带着他的画赴日参展,《墨虾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一亮相便引起轰动。有人问他:“你的虾怎么像活的?连虾肉都能看见。”齐白石笑着说:“我在湘潭时,常蹲在河边看虾,看它们游水、打架、躲石头缝,看了几十年,早把虾的模样刻进心里了。”那幅《蛙声十里出山泉》更妙,画面里没有青蛙,只有几只小蝌蚪顺着泉水游,可看画的人,仿佛能听见十里外的蛙鸣——那是湘潭山野间最清亮的声音。

北漂的日子里,他常对着画纸想家。诗里写:“故里无此好天恩,京华久住亦非村。却思白石山翁在,剩把闲情付墨痕。”“白石山翁”是他的号,更是他对故土的牵挂。在北京的小院里,他画湘潭的山水、湘潭的草木,每一笔都带着湘音,每一幅都藏着乡愁,把对家乡的思念,都融进了笔墨里。

一个饱含湘情的国画大师

晚年的齐白石,成了享誉中外的国画大师。1953年他获“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获国际和平奖,可他的画里,依旧满是湘潭的印记。他的画室墙上,总挂着一幅《湘潭山水图》,画里有韶山冲的青峦,有涟水河的碧波,有田埂上的稻浪,有屋前的炊烟——那是他记忆里最清晰的家乡模样。

尽管他“五出五归”,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在北京生活四十多年,然而齐白石的乡土情结是那么根深蒂固。他的别号“湘上老农””杏子坞老农”“江南布衣”以及印章“星塘老屋不出公卿”“何人重布衣”“吾草木众人也”“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等等。

他画《万年青》,叶片浓绿似翡翠,红果艳艳如灯笼,他说:“湘潭的万年青,四季常绿,红果子挂枝头,像过年时的喜庆劲。”他画《葫芦》,藤蔓弯弯绕绕,葫芦圆滚滚的,他说:“湘潭的葫芦能装酒、能装药,还能给娃当玩具,是个好东西。”他画《菊花》,花瓣层层叠叠,花蕊金黄耀眼,他说:“湘潭的菊花,秋天开得最艳,风吹过来,满城都是香的。”

有次学生问他:“老师,您最满意的画是哪幅?”他指着墙上的《家乡小菜园》说:“就是这幅。你看,辣椒红得像火,茄子紫得发亮,黄瓜绿得透嫩,都是我小时候帮娘种的菜。那时候的日子苦,可想起菜园子,心里就甜。”画里的蔬菜鲜活欲滴,连叶子上的露珠都晶莹剔透,仿佛能摘下炒菜。

晚年的他思乡更切,诗里写:“相思未了住天涯,一纸乡书寄谁家?唯有寒梅知我意,隔江先放两三花。”他再也没回到湘潭,可他的笔墨,成了连接故土的纽带。1957916日,齐白石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可他的画,却把湘潭的山水、草木、烟火,永远留在了人间。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