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2 20:26:0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璐 通讯员 刘铁伟
秋风渐凉,长沙市的广大农村迎来晚稻收割高峰期。宁乡市黄材镇石山村,种粮大户姜泽良望着金灿灿的稻浪感叹:“今年旱情严重,多亏了黄材水库灌区管理局的科学调度,保障了灌区农田灌溉用水,如今才有这收成。”
今年,长沙累计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25.1%,抗旱形势异常严峻。面对旱情“大考”,长沙水利部门科学调度“蓄水”、闸坝联动“拦水”、协同联动“降水”、精准施策“补水”,将有限而珍贵的“天上水”充分转化为生产生活的“地上水”,有力保障了全市342万农村群众生活用水及200万亩大中型灌区农田生产用水需求。
科学调度,闸坝联动,农田喝上“及时水”
姜泽良仍记得7月份高温天气持续不退时,田间地头干渴的景象。“我种了200亩稻田,因为高温少雨,田里泥土都干成块了,正在愁晚稻怎么下种,水就来啦,真是‘及时水’啊!”他感慨道。
“今年,水库灌区通过建立‘龙头大型水库+沩水干流河道+灌区小型水库’的联合联动模式,实现水资源‘时间上错峰调配、空间上均衡补给’,让有限水资源释放了最大抗旱效能,保障灌区30万亩农田喝上了‘及时水’。”黄材水库灌区管理局副局长喻起宏告诉记者。
“为最大化利用河道雨洪资源,长沙水利部门突破‘单打独斗’模式,构建流域闸坝与水库联合调度体系。”长沙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利部门组建水工程调度专班,统筹各区县(市)水利部门及水库管理单位,建立汛期动态调度机制,6月下旬通过抢抓降雨时机,全市水库(山塘)增蓄水源1.4亿立方米,为后续抗御旱情筑牢了坚实的“水源家底”。
旱情期间,对“一江六河”等主要流域开展闸坝水库联合调度15轮次,累计新增河道库容约1.87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农田灌溉“缺水愁”、企业生产“用水紧”问题。
全市协同,精准施策,织密应急“补水网”
一声令下,火箭弹冲天而起,直插云霄。8月30日至31日两天,长沙气象部门在全市多个乡镇开展增雨作业27轮次,浏阳、长沙县、宁乡等多地迎来“甘霖”。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全市平均雨量达到了12.1毫米。
这次人工增雨作业让长沙市的气象干旱得到了明显缓解,特别是重特旱面积减少了3970平方公里。
面对工程蓄水不足的困境,长沙以黄材、株树桥、乌川等重点库区为核心作业区域,高效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今年全市已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12轮次,其中火箭增雨115轮次、烟炉增雨197轮次,发射火箭弹313发、燃放烟条233根,极大地补充了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
针对部分区域旱情加剧的情况,全市水利部门坚持“一域一策、精准施策”,织密应急补水保障网。今年新增抗旱机井140口,进一步拓宽水源供给渠道;对全市196座抗旱泵站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同步完成泵站维养及灌溉渠道清淤疏浚,确保“泵能转、水能流”;此外,储备抽水泵1004台、拉水车85辆、蓄水罐56个、输水软管48298米、发电机组185台(3853.4千瓦),通过移动泵车、固定泵站抽取河道水,及时为干涸渠道、山塘“解渴”。
责编:谢璐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