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朗读者邀你悦读 | 楹联声里见中国(三)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10-22 15:04:35

楹联中国行㉒丨眉山水土养“三苏”,最爱率真“苏大哥”(节选)

出租车开到眉山城西南边,在一棵大树下“嘎吱”一声停下。一座古典园林的门楣上,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手书的“三苏祠”门匾,告诉我们千里寻访的圣地到了。

进得门去,沐浴着三棵巨大古树(一棵榕树两棵银杏,据说象征“三苏”)洒下的浓荫,步入前厅,就看到了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写的那副名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但我们此行的目的并非此联,而是其后方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前的另一副楹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器识文章”贯古今

这副楹联,是清代云南丽江拔贡杨庆远任眉州州判时,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撰写的。我们邀请的解联嘉宾、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找遍了三苏祠的楹联,认为这副联全面准确地评价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资格充任三苏祠的“镇祠之联”。

上联写“三苏”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关键词是“器识文章”。之所以要突出“器识”,是因为“三苏”的文章有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不作无病呻吟,也不炫耀辞采,而注重事理阐发,谈古论今,干预现实,有态度有格局,器局和见识高人一筹。因此他们的作品能流播广远,光耀古今。

下联则是颂扬“三苏”的道德品质,关键词为“千磨百炼”。众所周知,“三苏”尤其是苏轼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一颗赤诚高洁之心,虽历经磨难,仍旧激浊扬清,其道德情操就像家乡的峨眉山一样长存天地间。

“此外,上下联还各有一个文眼值得玩味,即上联5的‘渺’和下联的‘原’。”周啸天解释,渺,字面意思是“遥远而模糊不清”,表面是说“三苏”的仕宦经历渺远难寻(其实都有记载并不难寻),其实主要取“渺小”之意,意指与三苏的文学艺术成就相比,他们当官那些事儿不值一提;下联的“天心原有属”,“原”字有一种使命感寓于其中,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同时也蕴含“才与福难兼”的深沉感喟。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455477.html

楹联中国行㉑丨“百粤冠祠”里的时光咏叹(节选)

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一座古老的建筑在喧腾的街巷深处静立如诗,这便是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陈家祠。

四月,《楹联中国行》栏目组走进陈家祠,寻访一副楹联:

溯妫汭渊源,逯胡公而命氏。颍川派衍,粤海支分。历四千余年苗裔滋蕃,总是神明一脉;

发宛邱光耀,始敬仲之辞卿。诗礼孔闻,春秋左立。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

解联嘉宾、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陈慧认为,这副楹联,不仅勾勒出广东陈氏宗族的“迁徙路线”,更是其宗族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仁爱、忠诚、智慧。

推开厚重的木门,一段宗族共筑的宏大叙事奔涌而来。

工整平仄,承载千年宗族传说

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的陈家祠,三进三路、九厅六院。

跨入聚贤堂,一眼便可看见清光绪年间举人陈梦日撰书的这副楹联,悬挂于神龛两侧,以工整平仄承载着千年宗族的传说。

“上联溯源追流,交代陈氏由来。”陈慧介绍,陈姓的来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舜。相传舜居于妫汭(今山西永济),后人以妫为姓。周朝时,其裔孙妫满受封陈国,谥号“胡公”,即“陈胡公”。后来,其子孙以国为姓,陈氏由此开枝散叶。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奔往齐国,改姓田,其后人逐渐掌握齐国国政。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齐王田建降秦,田建之子田轸被封为颍川侯,恢复陈姓。颍川陈氏因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起家,成为名门望族。

说起陈寔,著名的“梁上君子”故事就与他有关: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躲在屋梁上。陈寔并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子孙叫到面前训示:“今后要努力上进,勿做‘梁上君子’。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小偷感愧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

上联中的“颍川派衍,粤海支分”,说的就是“广东陈”是东汉“颍川陈”的分支。历经四千多年,陈氏后裔增长繁衍得如此蓬勃,都是从祖宗源远流长的血脉相承而来。

下联则介绍了陈氏宗族所奉行的价值观。陈慧解释,“宛邱”是陈国故都,而“敬仲之辞卿”暗藏春秋智慧——陈完(字敬仲)避祸奔齐,辞让卿位,其子孙终成田齐王室。

“诗礼孔闻”“春秋左立”这两个典故,分别指孔子删定《诗经》《礼记》等典籍,奠定儒家礼乐文化;以及左丘明撰《左氏春秋传》(《左传》),与孔子编修的《春秋》相辅相成。强调陈氏宗族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以诗书传家的宗族理念。‌‌

陈慧告诉我们,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发,广东相对安定,大批先民南迁以避战祸。再后来,唐末、宋末,一次次南迁入粤的移民大潮中都有陈氏一族的身影。

而“仁义两言”便是历代陈氏立族之基——仁是血脉相系的温情,义是共守祖训的刚骨。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401652.html

楹联中国行⑳丨山明水秀,晴好雨奇,能不忆西湖(节选)

小满时节,杭州西湖碧波轻漾,莲叶田田,柳丝袅袅,细雨如酥。

沿着断桥往西,走过白堤,在孤山南麓的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柱上,《楹联中国行》栏目记者觅得了那副经典楹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短短20个字,即勾勒出西湖四时之韵。“这副楹联,是很多人认识西湖的开始。”杭州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尚佐文受邀前来,与我们一同从联中邂逅这片旖旎风光

湖山秀色 得以饱餐

撰联人黄文中(1890年—1946年),甘肃临洮籍楹联大家。1933年,黄文中辗转来到西湖,因“有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便在杭州俞楼寓居三载。

从何处入笔才能尽现西湖风景?黄文中想到了与自己心有戚戚焉的诗人苏轼和袁枚。

他取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长诗中的第一句“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为亭命名,又化用苏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和袁诗“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的意象和构思,撰书此联。

“联语通过叠字,巧妙道出西湖四时景色,点景生情。”尚佐文解读道,“其中‘明秀’‘晴好’‘雨奇’,都是形容西湖山水极为精准贴切的词汇。”

的确,无论阴晴雨雪、春夏秋冬,西湖处处浸透着江南的灵秀,给游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当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定格的是温润的湖水和逶迤的山影,也记录下了集贤亭的游船、花港的鱼、雷峰塔的落日、曲院的桥……既有意料之中的诗情画意,又让人在柳暗花明处撞见惊喜。

无怪乎黄文中在《西湖楹帖集·自序》里说:“因之对于湖山秀色,得以饱餐。虽阴晴雨月,气象万千。而静心领略,概有真味,足以涤除尘虑。”

寓居杭州三年间,黄文中先后为西湖题写了17副楹联。他题放鹤亭联“山孤自爱人高洁;梅老惟知鹤往还”,又题湖心亭联“隔市怒潮吞旭日;远亭绿水拱青山”,在题写平湖秋月联“青嶂云横山叠翠;明湖月锁水平铺”后,因为自觉“铺”字对“翠”字不工整,又作一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他已然融进这汪碧水中,笔墨所至,无不精雕细琢,厚爱之情,灼灼可见。

尚佐文认为,西湖景区楹联众多,当属“西湖天下景”亭联知名度最高。它虽借鉴了西湖花神庙的一副旧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但黄文中联胜在疏朗明快,熨帖佳妙,可谓青出于蓝。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375412.html

责编:李云建

一审:陈建

二审:李云建

三审:姚瑶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