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影响几何?

  新京报微信公号   2025-10-22 09:33:49

当地时间10月2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临时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胜出,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她也是日本首位女首相。日本自民党和维新会联合政权正式成立。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月21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中日两国互为近邻,中方在中日关系上的基本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信守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承诺,维护双边关系政治基础,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高市早苗上台后,由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组成的执政联盟在国会参众两院的席位总数仍未过半,这意味着高市政权在某些具体议题上需寻求与其他在野党或无党派议员的合作,否则施政将面临极大阻力。

在对外关系方面,陈洋认为,中日关系短期内不会立刻低迷,但从中长期来看可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至于日美关系,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很可能再度就防卫费问题向日本施压,敦促日本加快兑现对美国的投资等。

高市早苗胜选的多重因素

新京报: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陈洋:此次投票结果比较符合外界预期。高市早苗在众议院第一轮投票中获得了237票,这比此前日本媒体预计的234票略微多了3票。同时,高市过于浓厚鲜明的右翼保守色彩在自民党内部也不乏争议,但最终196名自民党众议员均投票给了高市,没有出现“造反票”。当然,回顾10月4日自民党总裁选举至今,高市当选首相的过程比较波折,不仅遭遇公明党的“突然”退出,而且还一度面临在野党联合退出首相候选人自民党下台的风险。

出身平民家庭的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在男权主导、国会议员多为世袭制的日本政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战后日本政治的“玻璃天花板”。与此同时,高市的当选也意味着,自10月4日自民党总裁选举后日本政坛自民党总裁与内阁总理大臣不是同一人的罕见长时间“总总分离”状态的终结,同时也结束了日本政治外交自今年7月参议院选举以来的空转。

新京报:高市早苗当选首相前一波多折,最后实现其首相梦的原因是什么?

陈洋:高市早苗最终能够当选首相,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第一,在野党未能实现“野党共斗”。日本政治语言中,有“野党共斗”一词,即在野党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对抗自民党。此次围绕临时国会首相指名选举,日本主要在野党是非常有可能“野党共斗”、出现在野党上台执政、自民党下野,日本再次迎来政权轮替的可能。但立宪、维新、国民三大在野党最终也未能达成广泛的合作共识,同时日本维新会“突然”选择了与自民党组成执政联盟。这不仅使在野党上台成为泡影,并间接帮助高市早苗赢得了首相指名选举。

第二,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迅速组建执政联盟。自公明党“突然”退出后,自民党一度陷入困境,但短暂过后,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迅速达成了联合执政的共识,这为高市早苗最终当选奠定了重要基础。日本维新会是众议院第二大在野党,有35个席位,自民党则有196个席位,尽管两党加起来仍没有达到众议院过半的233席,但至少让高市赢得首相指名选举的胜算大大提升,而不是像此前公明党退出后,一度孤立无援。

自维执政联盟的基础难言牢固

新京报:高市早苗上台后,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联合政权,这是怎样一个联盟?

陈洋: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在一些政策理念上还是相同的,比如都主张修改宪法等。相同的政治理念实际上为两党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并不能说基础十分牢固。

首先,此次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是属于仓促联合,自民党属于囫囵吞枣式的完全接纳了日本维新会提出的要求,但自民党今后是否愿意确实推动实现这些要求就不一定了,而日本维新会一旦感受到了“被怠慢”就很有可能消极地与自民党合作。

其次,日本维新会与自民党之间的合作是“阁外合作”,并不如此前自公联合执政时的“阁内合作”牢固(即公明党加入内阁,担当内阁大臣),这就意味着日本维新会今后可能会基于不同的议题而投赞成票或反对票。

再者,日本维新会是一个以关西大阪地区为据点的政党,其影响力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而难以扩大到整个日本。今后国会两院选举期间,假设日本维新会的席位有所下降的话,这也很容易动摇自维执政联盟的基础。

新京报:高市早苗是一位具有极右翼色彩的政治人物,现在与日本维新会合作,是否意味着日本政坛正在加速右倾化?这会对日本带来什么影响?

陈洋:高市早苗的当选标志着日本政治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她本人以鲜明的保守、民族主义立场著称,而与日本维新会的联合,更让这种右翼色彩从政治理念层面转化为执政结构的“制度性右倾”。这不仅改变日本的国内政治生态,也将对其外交、安全政策与社会价值观产生连锁冲击。

短期来看,右倾化带来的是政治稳定,即保守势力整合成功,反对党分裂,国会多数稳固。高市借维新会之力,可较顺利推动立法与预算。但长期看,右倾化将激化社会分化。年轻一代中倾向自由主义与多元价值的群体正在扩大,他们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地方选举等形式对中央政治进行反弹。此外,右翼路线若导致外交紧张或经济成本上升,也会侵蚀其民意基础。

新京报:按日本媒体说法,自民党和日本维新会联手后,在众议院合计议席仍不过半数,高市早苗施政恐将面临诸多挑战。她将如何争取与在野党合作?

陈洋:由于自维执政联盟在国会参众两院的席位总数仍未过半,这就意味着高市政权今后将不得不采取“自维+”(自民党+维新会+其他政党)的合作模式,在某些具体议题上寻求与其他在野党或无党派议员的合作。预计高市政权将会通过政策妥协,比如以帮助某一政党的政策主张为条件,换取该党在其他议题上对自民党或自维执政联盟的支持。同时,预计高市今后也很有可能采取与其他政党党首直接沟通对话的方式,寻求对方的支持。比如,在此次首相指名选举过程中,高市就曾向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请求在预算制定等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今后不排除自民党与其他政党定期/不定期举行党首会谈,或党首+干事长(+政调会长)这种“2+2”或“3+3”的方式来进行朝野间的合作。

提前大选对高市早苗而言是一场赌博

新京报: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后,会提前举行众议院大选吗?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还会对高市早苗的执政带来变数?

陈洋:由于去年10月举行了众议院选举、今年7月举行了参议院选举,所以只要不出现提前解散众议院的情况,到2028年之前,日本没有全国大型选举,这为高市执政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奠定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当前日本政治权力格局——自民党作为“少数执政党”的现状在未来3年内无法改变,高市自民党将在国会层面受到在野党的制约。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市上台后提前解散众议院的可能性存在,也就是通过提前大选,来尝试执政权力的翻盘。但问题就在于,基于自民党当前的支持率,提前进行大选,未必就100%意味着自民党肯定能赢,也不排除自民党席位进一步减少的可能。

从目前政局看,高市早苗如果解散众议院的话,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今年12月17日前后,另一个是明年3月底前后。10月21日至12月17日是日本临时国会期间,除了今天的首相指名选举外,接下来还将有首相施政演说、年度补充预算审计等。根据今年临时国会期间的情况,比如高市内阁支持率有大幅上涨等,高市是有可能会在12月17日前后宣布解散众议院的。至于明年3月底前后,主要是结合日本财年安排(如2025财年为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也就是说在新一财年开始前,需要在国会通过新一财年的预算。

通常而言,提前解散众议院需要一个正当合理名义,鉴于自民党的“少数执政党”身份,意味着执政党提交的新一财年预算案轻松获批的可能性不大,高市很有可能以预算案为理由提前解散众议院进行大选。不过,高市是否会解散还需结合现实环境而定,毕竟提前大选是一场赌博,高市赢了,确实能夯实执政根基,但输了的话,将成为“史上首位短命女首相”。

新京报:经济问题是每一任日本首相都必须应对的挑战。作为安倍路线的接班人,高市早苗会在经济上延续安倍经济学吗?这会成为高市政权能否维系的关键吗?

陈洋:高市今后会延续“安倍经济学”,因为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期间,高市就明确表示一旦上台将延续“安倍路线”,而与此同时,高市本人还积极主张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她上台后一定会延续“安倍经济学”的。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日本所遭遇的现实挑战,与十多年前安倍晋三执政时期是有很大区别的。尽管“安倍经济学”曾成功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摆脱通缩,但并不代表它在今天就一定还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事实上,经济问题确实是任何一位日本首相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回顾此前安倍晋三能够实现长期执政,就在于安倍当时相对地处理好了日本经济的问题,推动了股票上涨、大企业利润增加。对高市早苗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她能带领日本经济走出低迷、找寻出新的经济增长牵引,那么将有助于其实现长期执政,反之,则不会。事实上,石破茂之所以在短短1年左右的时间就黯然下台,并不仅仅是自民党“黑金政治”问题,也在于石破茂没有完全处理好日本物价高涨、能源成本增加、工资涨幅有限的问题。

新京报:高市早苗是日本五年来迎来的第四位首相,外界关注她能否破除日本“一年一相”的政治魔咒。您怎么看?

陈洋:从制度与政治文化角度看,高市早苗面对的是一个“首相短命体制的结构性陷阱”。日本选举节奏频繁,媒体舆论易于放大政策失误,导致首相支持率快速波动。现代日本首相常在民意压力下“自请辞职”,以维持政党形象。高市作为首位女性首相,初期光环虽强,但一旦政策争议集中,舆论反噬可能更剧烈。

高市有自身的双重困境,即政治孤立与民意高期望。

高市的政治基础脆弱。自民党内部分传统势力对她持保留态度;日本维新会虽提供议席支撑,却更重地方利益与改革议题,不会长期无条件追随。高市本人缺乏像安倍那样的稳固党内掌控力,也没有菅义伟、岸田文雄那样的官僚式协调经验。

与此同时,社会对“日本首位女首相”寄予了强烈期待,希望她能打破男性主导政治的惯性,展现改革魄力。高市若在经济、民生或外交上稍有失误,将被舆论视为“破坏期待”的象征,支持率滑坡可能更快。这种“高期待与低容错”的结构,使她必须在短时间内展现显著政绩,否则政治能量将迅速消耗。

高市早苗对外政策受内阁班底影响

新京报:当地时间10月21日,新当选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内阁名单公布,包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财务大臣片山皋月、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总务大臣林芳正、外务大臣茂木敏充等人。其中有10人为首次入阁,此外还有2名内阁成员为女性。高市早苗的内阁人事任命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陈洋:伴随高市早苗当选首相,她的内阁人事布局也基本确定,总体来说呈现出自民党“举党一致”和“稳定突破”的特点。

在自民党“举党一致”方面,高市不仅任命了此前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的竞争对手茂木敏充、林芳正、小泉进次郎入阁,而且还留任了与石破茂关系紧密的赤泽亮正继续担任经济再生大臣等。

“稳定突破”方面,高市将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人安排在内阁要职。比如,高市留任赤泽亮正显然是为了确保日美关税问题能够继续妥善稳定解决,不因日本首相的更迭而导致出现新的问题。这样的人事安排反映出了高市“求稳”。而“突破”则体现在高市引入女性入阁担任要职,如任命片山皐月担任财务大臣、任命小野田纪美担任经济安保担当大臣。

新京报:这样的内阁班底,加上与日本维新会的结合,会如何影响日本对外政策?

陈洋:高市政权成立、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组成新的执政联盟,但由于高市本人和日本维新会都缺乏充分的外交经验,所以中短期内,我认为日本的外交政策不会有太大调整。

原因在于,2022年底修订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3份文件(“安保三文件”)已规划了日本未来5-10年的中长期外交、安保防务路线方针。因为“安保三文件”是经过内阁正式决议通过的,具有官方政策约束力,所以不会因首相的更替而失去效力。尽管自维两党一致同意提前修订“安保三文件”,但这毕竟也需要时间,所以中短期内日本的外交大方向不会有大幅调整。

新京报:基于此情形,日本对中国、美国等国会采取怎样的政策?

陈洋:高市早苗上台后,中日关系短期内不会立刻低迷,这并不是说中国政府与日本新一届政府存在“蜜月期”,而是高市、自维执政联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毕竟当前两党在国会两院的席位仍未完全过半。同时,从中方的角度而言,也需要确认高市政权会否延续前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与政治承诺,如继续与中方一道推动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台湾问题上是否坚守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立场,以及是否愿意继续推动中日两国深化务实合作,这也需要一定时间。

但从中长期来看,中日关系将因高市政权的成立而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高市是一位右翼保守色彩浓厚的政治家,尽管她今年秋天放弃了对靖国神社的参拜,但不代表她今后不会在靖国神社或历史问题上做出某些小动作,这将对中日关系的稳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公明党退出执政联盟,自民党转而与日本维新会组成联合政权。这不仅意味着中方失去了与日本执政党之间的沟通管道,也意味着没有了公明党的牵制,高市自民党今后在某些具体领域采取消极挑衅对华措施的可能性提升。比如,在台湾问题上,高市可能会更加纵容自民党国会议员,或日本国会议员窜访台湾,这无疑将破坏中日关系的稳定。

在日美关系方面,由于美国是日本唯一的盟国,日美同盟关系对日本尤为重要,所以不论谁当首相,都会沿着深化日美同盟的大方向前进。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10月底访日,这是日本新一届内阁成立后的首场“大考”,也是特朗普再次出任总统以来首次对日本进行访问,所以预计双方会再次确认以往的一些共识,如继续深化日美同盟关系、加强安保防务合作等。不过,特朗普也很可能再度就防卫费问题向日本施压、敦促日本加快兑现对美国的投资等。

值得注意的是,高市早苗任命茂木敏充出任外务大臣,这是茂木第二次担任外相。高市如此安排,不仅仅是出于“举党一致”,也在于茂木本人丰富的外交经验,与中美两国均打过交道,并且在任内确保了日本与中美关系的总体稳定。作为外相的茂木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市以及自维联盟外交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市外交过于极端。

责编:颜青

一审:肖秀芬

二审:胡泽汇

三审:赵雨杉

来源:新京报微信公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