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1 18:16:33
文字/图片/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通讯员 王欣妍 崔璟
10月2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干细胞采集室内,一场温暖的生命接力同步上演。
来自湖南省某市红十字系统的工作人员武先生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护士谭先生同时在此完成捐献——前者献出造血干细胞,后者则为两年前救助的男孩再次捐献淋巴细胞。

“红十字人”的信念:从倡导者到践行者
“我是在一次无偿献血时,听到了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讲解,没多想就留了血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员。”武先生回忆:“入库4年后,今年7月,我接到我们红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我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那一刻我真的特别惊讶,因为匹配成功的概率较低,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也非常神圣。”
作为常年奔走在捐献宣传一线的红十字三献宣传工作者,武先生早已习惯了向他人讲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可当自己真正站在捐献者的位置上,才真切感受到“践行信念”的重量。
“这不仅是一种表率,更是一种自我印证。这次经历让我更坚定地相信,只有我们自己先迈出这一步,才能带动更多人相信、理解,并最终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武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回信”——陌生的受助者在感谢信中写道,武先生不仅是救命恩人,更是人生楷模,未来会带着这份生命印记努力康复,将爱心传递下去,让世界因这份善意多一份美好。落款处“您永远的朋友”五个字,道尽了跨越山海的感恩与联结。
“白衣天使”的守候:一次承诺,两次伸出援手
就在同一间采集室,谭护士平静地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捐献。
时间回溯到2022年10月,株洲红十字会的一通电话,让他得知自己与一位小患者初配成功。作为手术室护士,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病患者意味着什么,当时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

2023年6月完成第一次捐献,本以为故事就此画上圆满句号,今年9月,再次响起的电话却带来了新的牵挂。原来,小患者病情反复,需要他捐献淋巴细胞。没有丝毫迟疑,谭护士再次点头应允。
“素未谋面的英雄哥哥您好,感谢您曾经捐赠的干细胞让我回归正常生活。今年9月检查发现坏细胞躲到了隐蔽的地方,我很无助,好在您愿意再次捐献,我一定会和坏细胞斗争到底,也会把您的大爱传下去,愿所有小朋友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曾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孩子,也用稚嫩的笔触写下了对他的感谢。

字里行间的童真与坚定,成为谭护士心中最珍贵的回馈。
医者见证:安全捐献,生命希望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钱招昕在现场慰问两位捐献者时指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其推广完全依赖于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数量。
“捐献过程安全、无损健康。”他呼吁公众破除顾虑,用可再生的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钱招昕与湖南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冷晓君共同为两位捐献者颁发荣誉证书。益阳市、株洲市红十字会负责人等分别表达了对捐献者的敬意,认为他们的善举将激励更多人加入捐献队伍。

这一刻,采集室内的两台血细胞分离机同步运转,两位捐献者并肩而卧。他们的善举分别诠释了红十字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展现了医务人员的仁心坚守,共同为“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留下注解。
责编:周顺
一审:周顺
二审:杨丹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