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基因激活新时代精神图谱——湘南学联纪念馆开展“青春薪火·湘南传承”思政课纪实

  新湖南客户端综合   2025-10-21 17:17:52

通讯员 谭倩芸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湘南学联纪念馆并未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尘封于展柜之内,而是主动作为,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以“青春薪火·湘南传承”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自今年9月起,这股红色文化热潮如星火燎原,从菁菁校园到绿色军营,从机关单位到民族课堂,纪念馆的宣教团队带着满腔热忱与精心打磨的课程,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受众群体,烹制了一道道“入味走心”的红色文化大餐,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红色纪念馆的社会功能与时代担当。

精准滴灌:从“单向讲述”到“分众化共鸣”的教育创新

本次系列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彻底摒弃了“一套讲稿走天下”的传统模式,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湘南学联纪念馆深谙“因材施教”之理,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与精神需求,对活动内容与形式进行了精细化、个性化调整。

面向未成年人(如衡州小学、成章实验中学祁东启航学校): 活动命名为“湘南薪火·童心向党”,重在“启蒙”与“感知”。内容上,选取《彭儒两探毛委员碗底》等更具故事性、贴近儿童心理的短篇故事;形式上,采用沙画《少年夏明翰》等视觉化手段暖场,互动环节问题设置更为简单,奖品更具趣味性,结尾以《少年中国说》激荡少年意气。整个过程时长严格控制在40分钟左右,契合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面向大学生(如衡阳幼师、高铁学南华大学): 活动以“青翼‘红途’·湘伴展鹏程”大思政课为核心,重在“思辨”与“引领”。在保留核心故事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特意加入了《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一课,将红色历史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互动环节更具思辨性,旨在激发深层思考。

面向党员干部(如统战部、发改委): 活动主题“忆学联红魂传薪火·聚民族同心筑梦行”紧扣“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与党性教育。内容编排更显庄重,情景剧《绝笔》时长增至10分钟,深度挖掘信仰之力。结尾全场齐唱《歌唱祖国》,强化集体荣誉感与爱国情怀,筑牢党员干部的精神根基。

面向军营: “星火湘南燃斗志·铁血军魂映丹心”专场则充满了阳刚与豪情。开场便是激昂的小号《太行山上》,互动环节创新采用“击鼓传花”的军营喜闻乐见形式,结尾选定《强军战歌》全场合唱,直接将活动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让红色精神与当代军人的血性胆气完美融合。

这种“分众化”宣讲,确保了红色故事的感染力能够精准触达每一颗心灵,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感、可触、可共鸣的精神滋养。

沉浸赋能:从“静态陈列”到“动态情景”的叙事革命

湘南学联纪念馆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创新表达,才能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本次活动系列,堪称一场从“听历史”到“演历史”、“感受历史”的叙事革命。

“沉浸式剧情”与“情景化演绎” 成为贯穿所有活动的金线。舞台剧《绝笔》将衡南“归园”一门四忠烈的悲壮史诗在舞台上鲜活重现,演员们真情实感的表演,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场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抉择。《双枪女将伍若兰》《上马杀贼 下马学佛》共产党籍不可牺牲——蒋先云》等故事讲述,也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极具画面感的语言艺术,配合恰到好处的背景视频,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

此外,沙画诗童夏明翰》、古筝笛子合奏菊花台》、小号演奏太行山上》、诗朗诵湘南学联正青春》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感官体验场域。这种“体验式”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参与,使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真正实现了“启迪青年一代珍视和平,奋发自强厚植家国情怀”的活动初衷。

立足本土:从“宏大历史”到“身边榜样”的情感链接

思政课系列活动另一个显著的特色,是深度挖掘并运用衡阳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湘南学联自身的革命历史,还是夏明翰、伍若兰、蒋先云等从衡阳大地走出的革命英烈,抑或是“南岳佛道教人士抗日”、“归园隐蔽战线”等发生在衡阳的感人史实,都成为了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

这让听众,尤其是衡阳本地的青少年和干部群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泛黄的一页,而是家乡土地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种从“爱家乡”到“爱国家”的情感升华,有效地“筑牢了爱家、爱党、爱国的精神根基”,让红色的种子因扎根于熟悉的水土而更加饱满、更具生命力。

功能升华:纪念馆社会角色的时代性拓展

这一系列活动,是湘南学联纪念馆对其社会功能的一次成功深化与拓展。它标志着纪念馆的角色,已从传统的“历史收藏与展示地”,积极转变为 “主动出击”的社会教育提供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以及时代精神的塑造者。

通过“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军营”,纪念馆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围墙,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多所学校签署馆校合作协议,更标志着其正努力构建一个长效的、机制化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这不仅是纪念馆教育功能的极致发挥,更是其参与社会建构、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送展板到校”的空间延伸与常态浸润。

展板是纪念馆的微缩与延伸。将文物保护法文物里的抗战故事图片展送至校园,将静态的历史陈列转化为流动的文化景观。它打破了教育的时间限制,使红色历史从“一课之约”变为“长期陪伴”。学生们在课间、在放学后,都能与历史不期而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在校园空间的常态化、生活化浸润,与“送课”的集中爆发形成互补,共同构筑起校园红色教育的坚实阵地。

深耕职能“走出去”与“引进来”深度融合

作为承载着湘南地区红色基因与青春血脉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湘南学联纪念馆始终探索着如何让革命历史“活”起来,让红色教育“实”起来。湘南学联纪念馆突破传统场馆的物理边界,构建了一套以“走出去”主动送教与“引进来”深度研学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的深刻转变,让育人作用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层的心灵互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如果说“走出去”是播种,那么“引进来”就是深耕。将青少年引导至纪念馆本体,其核心优势在于历史现场无可替代的真实感与仪式感。实物实境的“触摸式”感悟。 在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面对“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片”,所获得的是任何文字描述或二次传递都无法比拟的直观冲击。历史在这里变得可触可感,革命先辈的奋斗与牺牲从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存在。这种由真实场域所触发的共情,是深度学习最坚实的起点。 仪式空间的“沉浸式”体验。 在革命先驱曾开过会的“旧址会议室”内进行知识抢答,这一设计极具匠心。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符号,它赋予了学习活动一种神圣的仪式感。在此地思考“湘南学联成立于哪一年”,答案便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日期,而是与脚下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有温度的记忆。这种体验极大地强化了学习的严肃性和认同感。

湘南学联纪念馆“青春薪火·湘南传承”思政课,以其精准的分众策略、创新的沉浸体验和深厚的本土情怀,成功地为不同社会群体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灵魂塑造。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这场跨越金秋的“红色巡礼”,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坚定昭示。它证明了,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表达;革命薪火的延续,依赖于一代代人的自觉接力和生动实践。湘南学联纪念馆,正以其不懈的努力,让青春的血脉在新时代继续奔涌,让信仰的火焰在湘南大地上燃烧得更加炽烈而辉煌。

责编:唐曦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综合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