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朗读者邀你悦读 | 楹联声里见中国(二)

    2025-10-21 16:52:30

楹联中国行㉗丨去泰山,赴一场名山与圣贤的“双雄会”(节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泰山的情况有点不一样。虽然也有神仙传说,但泰山的大名主要是靠“王”和“圣”挣来:历史上,自秦始皇至宋真宗,先后有6位帝王举行过泰山封禅;而圣人孔子曾多次登临泰岳,“登泰山而小天下”。“王”和“圣”的联袂加持,使泰山结结实实坐稳了“中华第一山”的交椅,也于1987年摘得中国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桂冠。

昔日帝王早成历史烟云,而圣贤的智慧与精神,至今仍在滋养着中华民族。6月初,《楹联中国行》报道组转道千里寻访齐鲁大地,邀请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邵妍,一起登上泰山之巅,以孔子庙大门上的一副楹联,与天下人一起励志共勉: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岳中之孔子,圣中之泰山”

6月7日一大早,我们与从泰安城里赶过来的邵妍教授在天外村会合,先坐旅游中巴到中天门,再转索道来到南天门,又花了20多分钟走到天街东端,再攀爬一条长长的陡峭台阶,气喘吁吁地走进了泰山孔子庙。

果然气象不凡!孔子庙建在岱顶望吴峰上,登临极目,好一派“齐鲁青未了”的壮观景象。这是全国名山中罕见的儒家庙宇,为明嘉靖年间山东布政使朱衡主持建造。

孔子的家乡曲阜与泰山相距不到一百公里,他与泰山有过很多交集。邵妍介绍,孔子多次登临泰山,这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孟子·尽心上》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可能是历史上关于孔子登泰山最早的记载。

而最为人们熟悉的孔子与泰山的故事,莫过于“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到齐国去,路过泰山之侧,见有一妇人在墓前痛哭,孔子使子路问之。妇人悲戚地回答,她的几位亲人先后命丧虎口。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呢?妇人说,这里虽有猛虎但无苛捐杂税。孔子听后对子路语重心长地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寥寥几个字,仁爱之心体现无遗。

孔子与泰山的众多传说,对其文旅拉动效应非常显著。所以泰山十分感激这位“形象大使”,修建了孔子登临处、瞻鲁台、望吴圣迹、孔子庙等多处纪念孔子的景点。

一个是“五岳独尊”,一个是“人中圣哲”,孔子和泰山关联紧密,相互成就。所以,历来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的说法。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10/30612457.html

楹联中国行㉕丨文治武功八百载,礼乐回响三千年(节选)

晨雾缭绕中,我们的航拍无人机掠过苍翠秦岭,蜿蜒渭水,直抵岐山。当镜头落在一片青瓦飞檐的建筑群上空,周公庙,到了。

在这座为纪念周公旦修建的古庙里,有一幢乐楼。从乐楼南面“飘风自南”的匾额下穿堂而过,再一转身,一副楹联在晨光中清晰可见:“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贯古今。”

这副清光绪年间岐山举人冯拱辰所撰的三十四字楹联,好似一卷展开的竹简,清风徐徐间,缓缓露出礼乐文明的原始刻痕。

五“大”定乾坤:礼乐制度的奠基者

周公(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一提到他,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周公解梦,实际上,这位让孔老夫子都顶礼膜拜的先圣,堪称中华古文明的“总设计师”。不信,请先看上联的五“大”。

“这五个‘大’字,是历史上对周公最精炼的点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邓锐,吟读上联,侃侃而谈。

居楹联之首的“制大礼”“作大乐”,彰显了周公最为后世推崇的功绩。儒家将礼乐制度视为政治与文化的根本,而这一制度的奠基人正是周公。他创建的礼制涵盖了朝觐、祭祀、婚丧、征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乐制则通过音乐教化人心,达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效果。礼乐体系,为中华文明确立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戡大乱”则概括了周公的政治功绩。武王伐纣后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毅然摄政平定“三监之乱”,东征三年,最终稳定周室统治。

记者求教,从历史时序上看,周公“戡大乱”在先,“制礼作乐”在后,但上联为何将礼乐置于前列呢?

“这正体现了儒家对制度文明的高度重视。”邓锐解释,在儒家看来,平乱之功固然可贵,但创立制度文明才是真正“垂宇宙”的伟业。

在讲解周公的“大德”之前,邓锐首先解释了古代“德”的含义:“‘德’在古代不仅指伦理道德,也是指人或政权的行为方式,以及因为这种方式而具备的力量。”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周公具备崇高的品质。在王室危难之际,他不避嫌疑,在周成王年幼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摄政,又在稳定政局之后主动还政。而从政治之德的角度来说,周公和周文王、周武王一道确立了不同以往的统治方式,比如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制,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的“大德”,为他带来了千古声名,即“大名”。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经学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流派,前者认为孔子是最重要的圣人,而后者则认为孔子是总结了周公的思想,周公才是最重要的圣人。“这种学术之争正凸显了周公在儒家谱系中的崇高地位。”邓锐说。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573242.html

楹联中国行㉓|天雨流芳处,一联风云映雪山(节选)

彩云之南,远山环抱,丽江古城静卧其间。

当玉龙雪山的冰雪融化,化作一河穿城而过,古城群落便依山傍水生长开来,汇聚一方人间烟火。在古城中心的木氏土司府衙署(木府),其仪门前镌刻着这样一副楹联:

凤诏每来红日近;

鹤书不到白云闲。

初夏时节,《楹联中国行》栏目记者来到丽江,特邀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杨陆,解读此联背后的深意,回溯那段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悠长岁月。

汉诗铭忠义,凤诏寓丹心

“仪”者礼仪,仪门是木府的门面,亦是游人常驻之地。从忠义石牌坊行至朱红色仪门,大门两侧便是这副声名远扬的楹联。

杨陆介绍,此联并非专门题写,实为明代丽江第六任土司、迄今所知首位木氏作家木泰(1455—1502)所创作七律《两关使节》中的颈联。全诗为: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星驰易往还。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其具体创作时间不可考,此诗亦不反映特定的历史事件。

上联“凤诏每来红日近”,“凤诏”指皇帝诏书,“红日”喻指朝廷恩典,意为皇帝的诏书到来,犹如温暖的阳光照耀。作者以“红日近”的感受,生动展现了地方土官与中央王朝的亲近,暖彻心扉。

下联“鹤书不到白云闲”,笔锋一转,意转闲适。“鹤书”为书体名,乃古时征召贤士的诏书用体。“白云闲”为自喻,意谓朝廷安宁无事、未下诏征召之时,自己便如白云般悠然自得。

据记载,木泰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承袭土司职,因战功卓著,率兵平定周边侵扰,弘治年间加授太中大夫。纵观历史,木氏土司在元明时期凭武力开疆拓土,世代皆有功勋。

然而除了武功,如《明史·云南土司传》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此联亦展现了木氏家族吟诗作赋、投身风雅,热衷华夏文化的另一面。

《木氏宦谱》甲种本记载,自木泰始,木氏土司开始系统学习汉族诗书。彼时,木氏归附明王朝已逾百年,统治渐由武功转向文治。杨陆评价道:“木泰存世的作品虽仅有这首《两关使节》,但其格律严谨、对仗工稳,且遣词典雅贴切,意蕴旷达深厚,足可见木氏作家群起点之高、品位之雅。”

对于“木泰是纳西人用汉文字写格律诗第一人”之说,杨陆认为这并不确切。他指出,《两关使节》这样一首高水平诗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木泰上几辈对汉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只是他们的作品未能传世罢了。

木泰之后,“木家书院”兴起,历代土司文人辈出。在延请的汉地大儒们的教导下,土司府邸内诵读秦汉古文、唐诗宋词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木氏牌坊坊额所镌刻的“天雨流芳”四字,汉语之义是天降芳雨、以泽百姓,而纳西语音读为“特恩吕芳”,意思就是“读书去吧”。

在木氏土司的影响和感召下,纳西族人民通过学习和思考,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对时间、空间、方位观念的认知,对阴阳、男女、雌雄观的思辨,以及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认识,都反映出纳西族独特的文化创造意识和思维特征。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482332.html

责编:王兵

一审:陈建

二审:李云建

三审:姚瑶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