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秀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1 15:44:04
文/唐玲秀
10月,秋意渐浓。清晨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乡,雾气还未散尽,甘蔗地里已经传来了轻轻的沙沙声。500亩甘蔗在风中摇曳,叶尖带着露珠,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滕海辉站在地头,微微眯起眼,倾听着这熟悉的声音。他的世界,因为听力三级残疾而略显安静,但这片甘蔗地,却在他的心中奏响了最动人的乐章。
返乡创业,重拾古法的火种
舒家村乡自古便是麻阳苗族自治县的古法手工红糖产地。那一口口被岁月磨亮的铁锅,一段段代代相传的熬糖技艺,曾让这里的红糖香飘十里。然而,随着工业红糖的崛起,古法红糖因成本高、产量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的角落。
契机藏在妻子带来的古法红糖里。那时滕海辉帮着销售家乡红糖,却总收到“杂质多、口感杂”的反馈。滕海辉想起祖父的话:“咱苗家红糖熬的是手艺,暖的是人心。”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他打小就看祖辈用直风灶、三连环锅熬糖,开泡、赶水、打沙等18道工序早已刻进记忆。或许,这门百年技艺能成为照亮乡亲生活的光。
2015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滕海辉,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触动。他毅然辞去了在外地已小有成就的工作,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说:“我不想让祖辈留下的手艺在我这一代断了根。”
回乡的第一年,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重新种甘蔗,用自己在外积累的经验,把古法红糖的制作流程梳理成标准化的工艺。2016年,麻阳鑫茂糖果业有限公司在舒家村乡注册成立,甘蔗种植、手工红糖加工与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由此展开。
助残之梦,让甜香飘进更多家庭
正当滕海辉准备大展拳脚时,命运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他的听力越来越弱,交流变得困难。这对一个需要频繁与人沟通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刚开始很沮丧,觉得自己是不是做不了了。”滕海辉坦言,“但我转念一想,残疾人更需要有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活得有尊严。”他没有放弃,而是在努力经营红糖事业的同时,心中燃起了一个新的愿望——不仅要传承古法红糖技艺,还要帮助更多残疾人找到生活的方向。
2019年,舒家村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滕海辉立刻拍板:把车间建在这里。“安置点里有不少残疾户,车间离得近,他们抬脚就能上班。”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很快落成,恒温库、无菌包装间一应俱全,但最特别的是那些“量身定制”的细节。
“滕老板把我们的难处都想到了。”肢体残疾的孙亚云记得,刚进车间时她连搅拌糖汁都吃力。滕海辉特意把操作台降低30厘米,给木勺加长手柄,还手把手教她掌控火候。三个月后,孙亚云不仅能独立完成“赶水”工序,每月还能拿到近3000元工资。车间里,筛选区装了扶手,包装台配了可调节座椅,轮椅使用者也能顺畅作业。
为了让残疾员工安心,滕海辉定了“弹性规矩”:可根据身体状况调整工时,病假不扣钱;专门设了爱心休息室,备着轮椅、助行器;每月请医护人员上门体检,还给所有人买了意外险。肢体残疾的刘贡良感慨着:“在这里干活不心慌,滕老板比家人还细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滕海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前,公司30名员工中,有28人来自易地搬迁扶贫户,2人是残疾人,女性员工占60%。种植基地的务工脱贫户和残疾人更是达到了41户。他们在切蔗、筛渣、包装等工序中找到价值,不少人第一次拿到工资时,手都在发抖。滕海辉常说:“不是我帮他们,是他们用双手撑起了这个车间。”
2023年,怀化市残联副理事长杨柳一行来到公司调研,对滕海辉的扶贫助残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滕海辉深受鼓舞,计划在县城建设非遗产品展厅,收录并销售残疾人种养的生态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残疾人事业。
匠心传承,打造“古苗蔗”的甜香名片
滕海辉深知,好的产品是事业的根基。他从源头抓起,建立了500余亩的甘蔗种植基地,在种植方面,他在湖南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陈教授的指导下,引进了高糖高产新品种甘蔗种苗,并免费发放给残疾人,免费指导种植管理,种植技术采用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为了确保红糖品质,他投资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还建了一座500立方米的恒温库,让每一块红糖都能保持最佳口感。
在生产中,他坚持沿用祖辈的手工熬制工艺,慢火细熬,不添加防腐剂,保留甘蔗最原始的甜香。“古苗蔗”品牌由此诞生,很快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申请了绿色产品、地理标志、富硒产品等认证。2021年,麻阳古法红糖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3年,舒家村乡古法红糖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如今公司年产红糖40余吨,年产值200余万元,500立方米的恒温库满藏着甜蜜的希望。
互联网思维,打开市场的大门
好产品要卖出去,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滕海辉深知这一点。面对古法红糖销售难、市场占有率不足、销售渠道窄的问题,他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
他通过在外学习的互联网思维,开通了电商平台,新媒体,尝试短视频、直播带货,还发展小区团购和代发模式,将麻阳的甜香送进了全国各地的家庭。同时,他与本地土特产店、大型超市合作,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让古法红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滕海辉笑着说:“我虽然耳朵听不清,但脑子要跟得上时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公司的宣传语——让世界爱上麻阳红。”
滕海辉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聘请种植专家,引导残疾人科学种植甘蔗;引进半机械化设备,减少体力劳动,提高产量;培训残疾人掌握直播、短视频等销售技能,实现自产自销。
同时,他计划在河道两岸的千亩富硒沙土地上,建设有机绿色标准化甘蔗糖料精品种植示范基地,实现甘蔗品种统一化、管理科学化、种植机械化。预计到2030年,他将帮扶超过100名残疾人,打造省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让古法红糖的甜香飘得更远。
深秋的蔗田迎来丰收,滕海辉带着残疾员工和农户一起收割甘蔗。阳光穿过蔗叶,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八年创业路,他从广告老板变成非遗传承人,从创业者变成助残带头人,身份变了,初心没变。滕海辉沿着田埂慢慢走,指尖拂过甘蔗叶,仿佛在触摸着自己的梦想。他知道,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他更知道,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会有路。在麻阳的山山水水间,古法红糖的甜香与滕海辉的助残之梦交织在一起,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风景。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