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书记话振兴新田篇 | “硒锶新田”扬名海外 蔬菜旅游撑起振兴

红星云   红星云   2025-10-21 15:39:44

01
县(市、区)委书记谈

新田县委书记 陈雄:

新田县立足“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资源禀赋与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外向型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群众分享产业红利、广开致富门路。2024年,全县蔬菜产业实现出口货值35.36亿元,带动2.7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3万元。“新田蔬菜”成为“湘品出海”的亮眼名片,发展外向型蔬菜产业做法被列为湖南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在2025年全国乡村振兴(长沙)论坛上发布。

9月3日,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国际果蔬展会”推介新田蔬菜。

全方位顶层设计,“一盘棋”谋出产业振兴方向图景。把准发展定位,确立“外向型蔬菜”为“一县一特”主导产业,锚定“北有寿光、南有新田”的全国产业格局目标,推动蔬菜产业从“提篮小卖”向“链式集群”转型。优化政策体系,编制《湖南新田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出台《支持蔬菜出口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整合超5000万元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基地建设、加工升级与外贸拓展。强化高位推动,成立蔬菜专班,设立专职工作团队,统筹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维度科技赋能,“一条路”打造产业振兴新质力量。开展种源攻坚,联合省蔬菜研究所、岳麓山实验室等机构,引进日本红薯、太阳花玉米、库普拉水果玉米等60余个名优新品种,确保新品种至少领先同行2-3年。在东升农场创建“永州市蔬菜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东升农场获评“蔬菜种业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基地”,其中太阳花玉米以12元/棒畅销香港,库普拉水果玉米7元/棒供不应求。创新种植模式,推广“豆菜”“烟稻菜”“稻稻菜”等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发展短季叶菜;推行“蔬菜上山”,开发荒山丘陵新建黄栗山1500亩、千山茶场1000亩高标准基地,2024年扩种蔬菜5586亩。打造智慧农业,在东升农场建设数字农业系统,实现生产、水利、供应链全程智能化管理,2024年直接降低管理成本50余万元。

东升农场工人在基地采摘菜心。

深层次延链补链,“一条链”构建产业振兴发展体系。建强加工体系,引进新田-寿光设施蔬菜示范园、脱水蔬菜加工等总投资超11亿元的5大项目,扶持东升、鸿景、沐林等龙头企业发展净菜、预制菜、辣椒碱提炼等精深加工,东升农场3600平方米净菜厂日产能30吨,实现加工增值30%以上。完善冷链物流,构建“田间冷库+集散中心”物流网络,推进新田蔬菜综合大市场建设,在珠海、东莞以“飞地模式”建出口交易集配中心,打通直通港澳、辐射东盟的通道。拓展全球市场,建成2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个出口备案基地,在新加坡、中东新建海外仓,产品远销香港、澳门及32个国家,入驻日本一田、沃尔玛等国际商超,2025年1-8月出口货值预计达23亿余元。创新三产融合,打造“蔬菜+旅游”模式,承办全市农民丰收节,开发采摘体验、研学等业态;实施“菜农培育计划”,吸引60余名返乡人员成为种菜大户,培育蔬菜产业从业人员4.58万人,带动年引流游客超10万人次。

5月28日,县人民政府与湖南农大在“永州之野有好菜”产业对接会上签约。

广联动多元保障,“一张网”托稳产业振兴安全根基。强化质量管控,构建县、乡、企一体化质量追溯体系,推行ISO、GAP等认证,全县认证达54个,确保产品“一物一码”全程溯源。创新金融保险,推出“蔬菜巨灾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依托“平安爱农宝”APP实现线上投保理赔,2024年为蔬菜产业提供7202万元风险保障。擦亮特色品牌,打造“硒锶新田”区域公用品牌,申请“新田菜心”“新田红皮萝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省内外主流媒体推广,“新田菜心”成为全国两会供应食材,品牌溢价带动产品增值20%。


02
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谈

新田县中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唐亮:

中山街道立足金陵水库下游的地理优势和富硒土地的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以东升农场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推动全街道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全街道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覆盖12个村(社区),年生产销售蔬菜达5.3万吨,实现收入约2.42亿元。

东升农场出口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富硒蔬菜。

厚植沃土优服务,筑基固本强根基。设立土地流转、纠纷调解、项目服务等多个专项小组,由街道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入户走访和地块核实,累计完成土地流转6500亩,土地连片率超过90%。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条线资源,积极推进“小田并大田”“碎地变整田”等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900余亩,完成“小丘改大丘”1000余亩,同步完善机耕道、灌溉渠等配套设施,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产能。助力中山街道蔬菜龙头企业东升农场获评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功跻身全国农业企业500强和中国农业企业其他特色行业20强。

科技引领智慧农业,提质增效树标杆。积极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支持种植主体东升农场建设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系统及生产环境监测平台,实现光温水肥精准调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和绿色防控、生态种植等先进技术,建设科技示范片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应用,科技赋能有效提升了蔬菜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东升蔬菜”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指定蔬菜供应品牌,东升农场作为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岳麓山实验室蔬菜种业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基地,实现了优质优价与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延链融合育生态,农旅互促添动能。街道积极推动蔬菜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拓展,鼓励经营主体发展种植、加工、冷链物流、销售一体化经营,并结合休闲观光、研学体验等业态,打造农旅文融合发展的综合型农业园区。2024年,街道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800万元,东升农场成功获评“全国五星级乡村休闲农业精品点”,并承办多项行业交流活动,初步实现从传统蔬菜生产区向现代化农业综合体的转型。

创新机制联农带农,携手共富暖民心。探索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劳务用工等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并探索实行保护价收购,全年发放各类工资总额2700万元。引导龙头企业东升农场与农户特别是162户脱贫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同时,鼓励企业设立产业帮扶基金,支持村集体参与冷链、包装等配套服务,增强村级经济发展能力,形成企业、集体、农户共赢格局。

新田县金盆镇党委书记 郑志宏:

金盆镇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东风,精准挖掘生态禀赋、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成功走出一条从“维稳重点区”到“乡村振兴样板”的转型之路。以油茶、沃柑、养殖、加工等多元产业为坚实支撑,金盆镇实现了从“穷山窝”到“致富地”的华丽转身。

万亩油茶基地

锚定生态禀赋,筑牢产业发展根基。精准把握土壤富含硒、锶等微量元素的独特优势,彻底摒弃粗放种植的旧思路,全力推动农业向“生态化、规模化、高附加值”转型,万亩油茶基地落地生根,让刘志孙、大坪等村的红壤土地充分释放价值,产出的茶油凭借上乘品质成功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三千亩沃柑基地、千亩红心柚基地蓬勃发展,徐家村、河山岩村培育的果品以清甜口感赢得消费者青睐,远销东南亚;与企业携手开发的淮山产业示范基地,以500亩核心区为起点稳步扩张,让这片富硒土地结出沉甸甸的“致富果”。

聚焦模式创新,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在产业模式上,推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一村一品”差异化策略:青山坪、陈晚村依托金盆湖水资源,种植红皮萝卜、辣椒,通过错峰上市抢占市场先机;徐家铺、下塘窝村深耕烤烟种植传统,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生产效益;河山岩村盘活非遗手艺,建成醋水豆腐加工厂,年生产豆腐达11万公斤。17个行政村(社区)各展所长,均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在协作机制上,打造“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徐家村以“党建引领、村社合一”模式为抓手,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100余户农户依托淮山基地实现年均增收近万元。在科技赋能上,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物理防虫技术,同时委托专业机构检测水土与产品指标,为产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发力品牌电商,拓宽产业增值路径。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注册“锦衣河山岩”“金盆湖”“溪边逗”等数十个商标,集中力量打响“金盆味道”区域公共品牌。其中,“锦衣河山岩—红心蜜柚”的营销堪称典范。通过拍摄融合立新水库风光与古村落文化的“乡愁”公益广告,在多平台同步推广,仅二十天便售罄20万斤,成为区域品牌营销的成功案例;启动“电商星火计划”,精心培育“草根网红”,鼓励开设网店、微店100余家,黄土花生、山货土产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走进城市家庭,年网销额成绩亮眼。


03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山田湾村党总支部书记 郑建新:


村民正在采摘“硒旺”油菜薹。

山田湾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湖南省警察学院驻村帮扶力量,流转土地100亩,引进华中农业大学专利产品苔用油菜新品种—“狮山油菜薹”,结合当地硒锶土质状况,注册了“硒旺”商标,“硒旺”油菜薹产销两旺,当年实现产量20万斤,利润30万元,山田湾村集体经济由开始的的22.5万元到现在的57.5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走出了品牌农业的产业振兴发展路径。同时,为了油菜薹产业产生更大效益,工作队与江门市宝润山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油菜薹面,延伸其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村集体增收超7万元。

大坪塘社区党支部书记 蒋先雄:


游客在油菜花地拍照打卡。

大坪塘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蒋先云故居红色资源,积极谋划红绿融合产业发展新布局,探索“党建引领、农旅融合、多元联动”发展路径,推动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向增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土地资源,聚焦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建成1300亩柑橘产业园与400亩油茶产业园,年均创收达52万元,带动村民利益分红20万元;依托千巴丘文旅产业园,实施“水稻+油菜”轮作模式,深度串联蒋先云故居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文旅路线,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有效激活文旅经济活力,形成“特色种植为基础、红色文旅为引擎”的融合发展格局。

秀富里村党支部书记 肖建涛:

龙泉街道秀富里村通过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以轻资产品牌运营为核心,打造“秀富里”品牌,大力推广电商、新能源光伏,打造秋葵、草莓、肉牛等特色种养基地,着力构建“秀富里产业品牌+大户+企业合作”的分红模式,开发农旅等新业态增长极,逐步打造可持续的秀富里特色产业群,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1万元,获评2024年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新田县“数商兴农”示范村。同时,坚持用集体经济收入惠及民生,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已累计向村民发放分红达10万元。

责编:郭利

一审:郭利

二审:李礼壹

三审:李寒露

来源:红星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