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环保职院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范式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1 14:52:42

在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类型教育定位,加快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学院通过系统化改革与创新实践,从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三个维度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为同类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教学革新:打造能力导向的课程新范式

在课程建设方面,环境监测学院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创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突破传统学科体系局限,以环保行业技术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变化为根本依据,建立常态化产业调研机制,定期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一线,精准把握技术前沿动态与岗位需求变化,持续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同时,学院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教学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每学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环境监测学院邀请湖南省环保产业协会、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权威专家,对环境监测技术等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度“把脉问诊”。)

在教材建设方面,环境监测学院积极推动教材形态与内容创新,紧密对接真实工作场景与项目任务,系统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深度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数字”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以《大气环境监测》为例,该教材创新采用活页式设计,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构建“三维任务体系”,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扎实支撑学生职业能力进阶,完成从初学者到环境监测工程师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教材编写团队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等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将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全面育人目标。经过持续建设,教材建设成果丰硕,《大气环境监测》《普通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三本教材获评省级优质教材。

在以赛促教方面,环境监测学院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体系,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环境监测类赛项专家组组长单位,学院一方面深度参与国家级竞赛标准的制定,并将赛事资源系统转化为教学项目与标准,反哺日常教学,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连续承办省级“楚怡杯”环境检测与监测赛项,在污染源水样采集、空气监测、在线系统运维等核心实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实施与备赛参赛经验。近年来,学院竞赛成果突出,指导学生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并在各类职业院校技能赛事中获奖10余项,充分展现了学院在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环境监测学院“藻”耀未来项目团队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二、协同育人:形成多元联动的培养新格局

环境监测学院积极推进与力合科技、聚光科技、绿洁科技等环保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从人才培养与师资共建两个维度深度推进协同育人。

在师资队伍共建方面,学院与企业共建20余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柔性引进技术技能大师12名,新聘企业专家17名,打造了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同时,通过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教学,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效促进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向教学内容的快速转化,形成了校企共育共享的良性发展生态。

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合作开设“力合班”“聚光班”“绿洁班”等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构建了“校企双元主导、过程共同管理、成果协同评价”的协同育人模式。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真实生产项目和工作任务融入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化教学、岗位实习和顶岗实训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衔接。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骨干200余名,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2025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89.79%,3+2专升本录取率达38%,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长沙环保职院与力合科技(湖南)有限公司共建力合科技智慧产业学院。)

为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同步积极拓展校政协同新路径,与长沙市生态环境局望城分局、长沙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政府部门建立战略协作关系。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学院与相关环保部门就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达成多项共识,以项目制实习、岗位轮训等方式,系统提升学生基层环保实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双方进一步在构建“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机制、联合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源监测研究、共建生态环境监测案例库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预计年内将启动首期20个专项实习岗位和3个联合科研项目,为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杭州聚光科技有限公司资深技术讲师彭星龙为校企订单班“聚光班”全体学生及监测教研室教师讲授《数智化监测技术转型概述》企业课程。)

三、平台赋能:构筑科教融合的服务新高地

近年来,环境监测学院重点建设了VR“教学+实训”智慧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重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复杂环境监测场景的虚拟仿真与实操训练的有机融合。平台依托先进虚拟仿真技术,精准再现污染源检测、空气自动监测等项目的真实工作场景,大幅提升实训教学的安全性与实效性。平台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在满足校内教学需求的同时,也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服务。另外,通过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现实训资源共建共享,年节约成本30%以上,成为湖南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典范工程。

在强化教学实训平台建设的同时,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协同共进,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牵头建设“生态环境部环境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湖南实验室”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与实训中心”,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近年来,依托这些科研平台,学院已经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8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为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学院注重科研对教学的反哺,建立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长效机制,切实将最新技术成果和实践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在“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活动中,学院集中展示了AI与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创新应用,包括高光谱监测无人机、应急监测机器狗、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等一系列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了零距离接触行业前沿技术的机会。

(生态环境部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湖南实验室的揭牌标志着学校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实力再上新台阶。)

强大的科研平台体系已成为学院服务地方的坚实纽带。通过承接一系列贴近现实需求的地方服务项目,学院不仅解决了具体环境问题,更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持续将“高校智慧”转化为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动力。如,学院专业团队积极参与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为长沙市望城区成功申报湖南省首个“国家级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提供了从方案编制到专家论证的全过程技术支持和重要保障。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学院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政策建议,提出了强化规范对长江经济带特色适配性、细化高风险源识别技术指引以及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评估机制等重要建议,深度参与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管理规范》《工作规范》《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多项国家规范的制定工作,实现了从技术服务到标准制定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环境健康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综上,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学院通过重构教学资源体系、深化政校行企协同发展、创新科研服务水平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以平台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以标准为引领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深刻回答了职业教育如何有效服务行业发展的时代命题,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实践方案。(黄钟霆)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