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14:47:35
提起看中医,大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古色古香的诊室,一位老中医“望闻问切”,然后提笔开方,药香袅袅。但如果告诉您,现在您足不出户,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让千里之外的名中医为您辨证论治,并且抓好的中药还能直接快递到家,您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这,就是中医互联网医院正在变为现实的场景。它不是对传统中医药的颠覆,而是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让这门千年智慧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整地看一看它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图景。
昨天:从0到1,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
中医互联网医院不是一天建成的。它的“昨天”,是一段充满探索与机遇的历程。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5年,这一年,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诞生。虽然早期的互联网医疗更多是西医的天下,但它像一颗石子,在中医药这片古老的湖面上激起了涟漪。一些有远见的中医机构和医生开始尝试通过网站、App进行简单的健康咨询,这可以说是中医互联网医院最早的雏形。
然而,这个时期的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缺乏明确的法规和标准,线上诊疗的合规性、责任界定、服务质量都存在诸多模糊地带。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尤其是“切脉”和需要细致观察的“望诊”,如何在线上实现,成为当时最大的技术和实践难题。
回顾中医互联网医院的“昨天”,我们感慨于探索者们的勇气与智慧。立足“今天”,我们欣喜于它为民众健康带来的巨大价值。展望“明天”,我们对一个更加智慧、精准、普惠的中医药服务新时代充满期待。
技术永远只是工具,其核心依然是中医“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千年智慧。数智化浪潮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新时代的医疗健康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信心,驾驭好科技的翅膀,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守护好每一位百姓的健康!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关键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为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明确了路径、划定了红线。这三大文件的出台,如同灯塔,为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紧接着,2019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这为中医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各大中医院和中医药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同仁堂与谷医堂率先在银川拿到中医互联网医院牌照,探索将传统中医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新模式。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强大催化剂。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满足民众的就医需求,互联网诊疗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需品”。各大中医院校、附属医院纷纷上线互联网医院平台,提供线上咨询、复诊开方、中药配送等服务,在疫情防控和民众健康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互联网医院的数量从2020年初的几百家迅速增长到年底的超过1000家,中医互联网医院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昨天”的中医互联网医院,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探索之路。它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为今天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百花齐放,数智融合的黄金时代(2025年)
进入2025年,中医互联网医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它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医疗健康体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
简单来说,今天的中医互联网医院,是以一家实体中医医疗机构为核心依托,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传统的诊疗服务流程数字化、网络化,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医疗健康服务。
它的运营模式也更加多样化,主要包括三种:
医院自建模式:由公立或民营中医院自己主导建设和运营平台,这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模式。
合作共建模式:医院与有技术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运营。
第三方平台模式:由第三方互联网公司搭建平台,邀请多家医院和医生入驻。
无论哪种模式,其核心都是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信息互通、服务协同,让患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连续、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在网上怎么实现呢?这正是今天技术发展的魅力所在,并且还可以结合居家采样、健康检测服务,收集到更多个性化的健康信息。
“望”诊的数字化:借助5G网络的高清视频传输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态,基本满足了“望”诊的需求。更前沿的是,人工智能(AI)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一些平台可以通过上传的舌头、面部照片,进行初步的AI辅助分析,为医生提供参考。
“闻”诊与“问”诊的智能化:在线上,“闻”诊听声音、嗅气味虽然有局限,但通过高质量的音视频沟通可以部分实现。而“问”诊则是在线诊疗的强项。现在很多平台开发了智能导诊和结构化问诊系统,模拟名老中医的问诊思路,引导患者全面、准确地描述病情,大大提高了问诊效率和准确性。
“切”诊的探索与突破:脉诊确实是线上化的最大难点。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突破的曙光。一些可穿戴的智能脉诊设备如脉诊仪、中医智能手环正在研发和试点应用,它们可以采集脉搏波形数据,通过AI算法进行分析,将抽象的脉象如滑脉、弦脉转化为客观的数据图谱,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测”的精准与个性:在专业医生进行视频面诊,结合主诉、现有症状、既往史等信息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前提下,通过中医互联网医院线上咨询下单、采样包接收、居家自行采样或预约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以及样本寄送等环节,可以实现“望闻问切”结合肠道菌群、药物基因、尿液靶向等精准检测医疗手段,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早期预防和干预健康管理方案。例如通过肠道菌群健康检测,我们可以针对“脾虚湿盛”的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量身定制个性化包括肠道菌群重塑、中医调理、药物选择、剂量调整、药物服用检测、营养补充、生活方式调整等的精准治疗方案。
这一切的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基因科技、物联网(IoT)、5G和AI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支撑。特别是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赋能中医。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在2024年就发布了国内首款中医AI大模型“广医岐智”,而广中医深圳医院联合企业研发的“仲思”智慧中医平台也已取得显著成果。这些“中医大脑”学习了海量的中医古籍、名家医案和临床数据,能够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诊断、方剂推荐、病历生成等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诊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理论说再多,不如一个真实的故事有说服力。
家住偏远乡镇的李先生,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多年,需要长期服用中药调理。过去,他每个月都要花费一整天时间,多次转车去长沙的谷医堂中医门诊部找张良圣教授复诊、开药,苦不堪言。自从谷医堂中医门诊部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他的就医体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每次复诊前,他只需通过手机App预约张良圣教授,到了时间点开视频。通过视频“望”其气色舌苔,通过智能问诊系统详细了解其近况,调整个体化方剂。支付完成后,电子处方会流转到谷医堂智慧药房,代煎好的中药饮片会在一两天内通过冷链物流直接送到李先生家中。整个过程省时省力,而且有连续的系统详实的健康档案记录,张良圣教授工作室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多领域专家组成专业“九师共管”团队能更好地对他进行全周期慢病管理。
像李先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威海工作的年轻人因失眠焦虑,通过互联网医院找到了擅长“三分治七分养”的湖湘中医黎志清博士,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睡眠质量显著改善。还有许多患者,通过谷医堂中医互联网医院获得了便捷的“治未病”健康指导、中医体质辨识和个性化养生方案。
总结来说,今天的我们,正享受着中医互联网医院带来的巨大便利:复诊不出门、好药送到家、慢病管理更轻松、看名医不再难。
当然,2025年的中医互联网医院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线上诊疗服务如何统一定价和纳入医保、如何建立成熟的盈利模式、如何确保患者数据的绝对安全、如何保证线上服务的质量和体验不亚于线下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明天:虚实共生,迈向精准、普惠与智慧化的未来
如果说“昨天”是探索,“今天”是发展,那么中医互联网医院的“明天”,将是一个更加智能、更加普惠、更加充满想象力的时代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几个趋势:
AI医生助理成为标配: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AI将参与80%的初诊环节。未来的中医AI将不再仅仅是辅助诊断,而是能够进行多模态数据入影像、文本、生理信号等融合分析的“超级助理”,它能从海量信息中发现人脑难以察觉的规律,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四诊全面数字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集成脉象、舌象、面象乃至声音信息、脑机接口的智能诊断设备将更加小型化、家庭化。未来,你在家戴上一个手环或者头环、对着手机摄像头伸一下舌头,你的中医“四诊”信息就能实时传输给医生,让远程诊断无限接近于线下亲诊。
服务边界的无限拓展:中医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将从“治已病”全面走向“治未病”,全面融入老百姓日常的健康生活之中。它将整合健康体检、药膳食疗、节气养生、营养指导、运动康复、心理疏导等,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健康管理闭环。同时,借助互联网无国界的优势,中医互联网医院也将成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为全球民众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
让我们再大胆畅想一下更遥远的未来。
你的“中医数字孪生”:未来,每个人都可能在云端拥有一个自己的“健康数字孪生”体。这个虚拟的你,整合了你的基因信息、历年体检数据、实时生命体征,以及通过中医诊断设备采集的体质、经络、气血状态信息。中医AI可以基于这个数字孪生模型进行模拟治疗和用药,预测疾病风险,为你量身定制出精确到每一天的“个体化健康方案”。
全天候的AI健康管家:你的智能手机或智能家居设备里,会住着一个懂中医的AI健康管家。它会根据当天的节气、天气,结合你“数字孪生”的实时状态,提醒你:“今天湿气重,您的脾胃偏虚,建议午餐喝点薏米粥”,或者“监测到您的心火偏旺,睡前可以做一段八段锦的‘摇头摆尾去心火’”。
沉浸式的诊疗与康复体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能被用于中医诊疗。例如,医生可以通过VR设备,以3D立体的方式观察患者的经络气血流动模型;患者也可以在VR世界中进行沉浸式的针灸或推拿康复训练。
这一切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但它们都植根于“今天”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这幅蓝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倡导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本文作者: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数智医疗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谷医堂(湖南)健康科技董事长 阳吉长
责编:肖祖华
一审:肖祖华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