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10-21 08:51:49

文丨刘克定
关于钟馗,故事很多,传说纷纭。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唐明皇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住一小鬼,抠目而啖之,自称是不第的武举钟馗,誓除天下妖孽。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于是召见吴道子,授意作钟馗像:赤足袒臂,手持宝剑,捉一小鬼,以此告示天下,共庆太平。
烟霞散人的《钟馗传》,身世一样,也说是钟馗进京赶考,成绩优秀,但面相丑陋,不被录用,钟馗一气之下,以头触柱而死。到地府被阎王爷封为驱魔之神。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版本很多而情节大致相同。而钟馗的形象主要表现形式是绘画,吴道子作画,张贴千家万户,通俗易懂,因此广为人知。
钟馗的形象,大多是水墨画,也有瓷画、木刻(拓片)、石雕、泥塑、陶塑、剪纸……有钟馗出游、钟馗嫁妹、钟馗骑鬼等,不管姿势服饰、故事情节怎么变化,其相貌的丑陋,疾恶如仇的心理,几乎是一致的。虬髯惊目,佩剑执笏,袒胸露臂,威风凛凛,鬼见胆寒。而不第的身世,令他疾恶如仇,使这个驱鬼大神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据老家湖南传说,钟馗在酃县(现炎陵县)还当过县令,故事说,钟馗将阴府受封炎陵县府知事一事,托梦告诉了炎陵的一位生前好友。为了怀念这位清官,县里百姓为他在大裂谷山腰建了一座庙,名为宁国五子庙,该庙很小,位于大裂谷山腰。还请画匠画了钟馗的文武两种画像,用石板镌刻拓印,邑人争相购买。据说,在钟馗画像上方,加盖“酃县知事衙门”的四方大印,驱邪效果更佳。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置酃县,县治设楚国庞县故地,借助庞县昔日的灵气,从“人杰地灵”中取一个与“灵”字谐音的县名,加上所选的地方通过画师画下来正好像一个篆体“酃”字,于是将县名定为酃县。三国吴太平三年(258年),会稽王孙亮辟长沙郡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湘东郡治地在衡阳酃湖町,郡治设在酃县县城。酃县,既是县治之所,又为郡地之都,郡、县治所同城。钟馗的传说,在酃县古城流传是很自然的,故事也很多。
我多年前曾去湖南酃县公干,留意寻访钟馗当“县太爷”的遗迹,竟在县文物所见到传说的刻有钟馗画像的石碑,阴阳两面形象不同,阳面为文像,阴面是武像;阳指钟馗活着的时候是个秀才,阴为钟馗死后成了驱魔大将军。阳面为阳刻,阴面为阴刻。遗憾的是,阳面在“文革”中被一农民用锄头挖坏,文像已无法得见。阴面的武像却保存尚好,魁梧无比,骑一怪兽,像是麒麟,手持宝剑,双目如炬,呼之欲出。石碑年代久远,曾被用来铺路,被当地村民发现,才由县文物所收藏起来。碑的上方正中留有一方空白,据说古代凡在酃县当过县令的官员,退休时总要拓一张钟馗画像,钤上酃县县府的大印,揣在身边,以明驱鬼之志。这个习俗一直到民国初期还在沿袭。
我当时请文物所的负责人帮助,拓了一张钟馗的武像给我带回家保存,以便进一步找到更多的钟馗与酃县故事的来龙去脉。
我把在酃县文物所的这个发现,写文章刊发在1986年2月23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后,不久就收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周定一先生的赐函,予以鼓励,我很感动。周定一先生是大学者、语言学家,也是我的湖南同乡,对钟馗石刻在湖南酃县被发现,很感兴趣,还就钟馗故事与我进行了探讨。
责编:龙文泱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