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作坊到“智造工厂” 4600万包靖州茯苓菌种有了“标准芯”

  怀化新闻网   2025-10-21 08:38:23

“您看这茯苓菌种,得先在无菌室里培育,温度控制在22℃最适宜,湿度还得保持在65%,差一点都影响出菌率。”10月16日,在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国药种业技术员赵培淞正拿着一根菌包,给前来学习的茯苓种植户讲解制种流程。

“培育好的菌种,要接种到装满松木屑、麸皮的培养基里,再经过30天的发菌期,才能送到山上的种植基地。”说起茯苓制种,有着11年从业经验的“老把式”赵培淞最清楚如今的茯苓制种流程已经大不一样。

(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  胡耀文 摄)

“以前哪有什么无菌室?就在自家堂屋里拌料,菌种靠‘土办法’留种,一年到头忙下来,菌种成活率能有60%就不错了。”他指着基地里的智能温控设备,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恒温恒湿的培育间,还有自动拌料机、紫外线消毒灯,菌种成活率直接提升至95%以上。”

赵培淞向记者打了个比方,在使用装袋机之后,每个袋料的紧实度和长度,都得到了统一的严格控制,更加规范、更加标准。以前制1万棒菌种要20个人忙一天,现在10个人就搞定了,省了不少力。

赵培淞的经历,是靖州茯苓制种产业升级的缩影。作为“中国茯苓之乡”,靖州茯苓种植历史悠久,全县年生产茯苓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茯苓主产区80%以上;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10万吨、6.2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市场格局。

(工作人员在百级洁净车间进行茯苓菌种接种  张卓 摄)

2023年,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牵头、联合23家单位历经两年主导起草《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推荐性国家标准,明确14个生产环节规范,已于2025年10月5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靖州茯苓菌种生产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该标准填补了茯苓产业国家标准空白,为茯苓菌种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依据,规范了市场秩序,对保障茯苓菌种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推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人员使用数控装袋机制作茯苓菌种  张卓 摄)

如今,这座现代化制种中心的投产,正让茯苓产业焕发新活力。该中心于2025年9月建成投产,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组建茯苓菌种专家工作站,对现有“湘靖28”茯苓菌种提纯复壮并研发茯苓新菌种,提升茯苓产量和质量,提高松木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茯苓菌种生产全自动化,促进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靖州茯苓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年产茯苓菌种600万袋及天麻等其它菌种约300万袋。

从“土法育种”到“科技制种”,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小小的茯苓菌种,成了靖州农户的“致富种”。

“标准化可不是随便定的,每一条都有讲究。”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表示,规程不仅让新手能快速上手,更保证了菌种质量。现在靖州茯苓菌种的有效成分多糖含量稳定在15%以上,比国家药典标准还高3个百分点,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夕阳下,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的菌棒整齐排列,赵培淞望着刚接种好的菌种,眼里满是期待。“有这么好的标准和政策,明年我们还要扩大繁育规模,让更多农户靠这‘标准芯菌棒’,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卓 通讯员 许梦娟 胡耀文)

责编:周紫云

一审:周紫云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