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谋发展 乡村振兴路子新——看娄底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描绘乡村新图景

杨建建 奉永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0 22:09:22

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建建 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李明 曾宏志 黎义书 苏健

近年来,娄底市的娄星区、涟源市和新化县,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三条不同发展道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从娄星区方寸庭院里的经济文章,到涟源市小萝卜串起的致富产业链,再到新化县确保群众家门口就业、安心安居的坚实保障,三地用各自的实践,让娄底市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小屋场做出大经济,农民增收门路多

娄星区瞄准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把发展“屋场经济”作为重要抓手。政府整合资金,支持村里的“屋场合作社”,把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空地利用起来,围绕红薯、辣椒、腊肉、豆制品等本地土特产做活经济文章。

(娄星区发展辣椒酱“屋场经济”产业。通讯员供图)

目前,全区已有6000多户家庭参与,113家“屋场合作社”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通过收土地租金、拿产业分红、在合作社打工,平均每户每年能多赚4700多元。

2024年,娄星区“屋场经济”带动就业人数1.154万人,带动周边农户11.1万户,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453元,比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都高出一大截。所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脱贫户的收入年均增速高达12%,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的问题。

小萝卜“长”成大产业,农旅融合前景广

在涟源市,一颗小小的萝卜“长”成了产值超十亿的蔬菜大产业。这背后,涟源市创新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村集体牵头、党员带头,组织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入股,共同发展“水晶萝卜”的种植与加工,使涟源萝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第一。

看好家乡萝卜产业的发展潜力,种植大户欧阳加军于2020年回到桥头河镇,如今种植萝卜500多亩,年收入超30万元。“我们桥头河是‘萝卜小镇’,种植历史有两三百年,这就是我们发展致富的优势。”欧阳加军说。

(欧阳加军种植的萝卜地。通讯员供图)

产业要持续壮大,离不开科技赋能与业态创新。涟源市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推动萝卜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依托4A级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研学旅游,打造“农旅小镇”,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6万人次,走实了“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

产业链也在终端不断延伸。欧阳加军除了种植、加工萝卜,还与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四合院农家菜馆,研发推出31道特色萝卜菜,生动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感受到“萝卜小镇”的独特魅力。

帮扶车间家门口,安居乐业有保障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阶段,新化县将“稳就业、保安居”作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根本之策,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为保障群众稳定就业,新化县大力推行“筑巢引凤”模式,将闲置厂房、门面改造为“就业帮扶车间”,并通过租金、物流、用工补贴及金融支持等多重政策,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位于新化县的鑫盛手袋工艺有限公司,自2019年被认定为扶贫车间以来,已成长为一家拥有500名员工的省级乡村车间,不仅自身发展壮大,更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帮扶建在贫困村的金成手袋厂和富莱雅皮革加工厂以及建在安置区的鑫跃手袋、智巧玩具等多家关联企业发展,间接安置了脱贫户、监测户80余人。

目前,全县160个帮扶车间正常运转,共吸纳74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超过1500人,人均月收入约2800元,有效激发了脱贫群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新化县就业帮扶车间。通讯员供图)

在安居保障方面,新化县创新实施“双保险”机制,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后续管理难题。一方面,县财政设立“维修管护基金”,每年稳定投入,用于维护充电桩、下水道、路面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为全县安置房购买“综合财产保险”,覆盖房屋漏水、外墙脱落乃至倒塌等风险,由保险公司按约理赔,为3万多名搬迁群众系上安居安全带,确保他们不仅搬得出,更能住得稳、能安心。

此外,面对农村饮水安全这一民生底线,新化县正全面推进农村供水统一管理改革,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供水质量与稳定性,让农村居民喝上与城里一样放心、干净的自来水,从根本上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成果。

奋进新征程的路上,娄底三地的探索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无论是屋场里的微观经济,还是萝卜串成的产业集群,亦或是家门口的就业保障,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在娄底人民坚实的步履中变为现实,一曲昂扬奋进的共富乐章正在奏响。


责编:彭雅惠

一审:彭雅惠

二审:胡宇芬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