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朗读者邀你悦读 | 楹联声里见中国(一)

  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10-20 15:17:20

导语:亲爱的朗读者朋友们,是否曾有一篇文章,让你读罢心潮澎湃,忍不住想用声音赋予它更蓬勃的生命力?新湖南客户端上,正有无数这样的精彩篇章等待你的发现。“邮政杯”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组委会精心为你挑选,这里有记录沸腾现场的热忱报道,有书写人间温情的感人故事,也有洞察社会发展的深度评论。我们期待,你能用最美的声音,让优秀的作品通过你的二次呈现,唤醒这些沉睡在屏幕上的文字,抵达更多人的心灵深处。让我们一起,读响新湖南,声动新时代!

楹联声里见中国——总决赛传统文化诵读特别推荐

一字一世界,一联一乾坤。当千年楹联遇见当代朗读者,那些镌刻在门楣柱间的中华智慧,将在声音中焕发新的生机。湖南日报朗读者活动组委会特别推荐新湖南客户端《楹联中国行》系列报道为总决赛诵读范本,邀选手共赴这场穿越时空的声音之旅。

从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千年慨叹,到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的天地胸怀;从湘西吊脚楼“苔痕上阶绿”的山水诗意,到韶山冲“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赤子初心——这些凝聚着中华美学基因的楹联,既是湖湘文脉的密码,更是中华文明的微缩史诗。

让我们以声为笔,以情为墨,在总决赛的聚光灯下,让楹联中的平仄韵律化作铿锵声浪,让中华文化里的家国情怀响彻时代长廊!

楹联中国行㉘丨江风依旧吹联韵,黄鹤归来问诗心(节选)

仲夏的武汉,雨下得随性。黄鹤楼青灰檐角凝着水珠,顺着“黄鹤楼”鎏金大字缓缓滴落;天光漫进一楼后厅,洒在清代宋荦(luò)写下的一副楹联上:

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茂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从“黄鹤重来”到“江城落梅”

雨气渐渐散去,厅内光线渐明,游客或驻足品联,或凭栏望江,江风裹着湿润气息浸进楼内。

黄鹤楼静立不语,千百年来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它落笔成章,留下众多传世佳句。前有崔颢挥毫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道尽岁月沧桑;后有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最终谦逊搁笔。这份因欣赏而搁笔的故事,不仅成了诗坛一段佳话,更让黄鹤楼因两位诗人的“加持”,坐拥“天下绝景”与“诗楼”的双重美名。

“上联‘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茂草’,起句便是对崔颢《黄鹤楼》的呼应。”罗积勇意味深长地问,“崔颢以‘黄鹤一去不复返’写尽沧桑,宋荦却问‘何时重来’——他追的,真的是那只仙鹤吗?”

话音落,他未急着解答,先顺着联意拆解。谈及“浇洲渚千年茂草”的“洲渚”,罗教授指向黄鹤楼西南方向解析道:“这不是泛指江中小岛,而是崔颢笔下‘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旧址。宋荦用‘茂草’替换‘芳草’,又添‘千年’二字,既暗契《楚辞·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的意蕴,更将草木升华为文脉绵延的象征。”

再看“且共倒金樽”,其中“共倒”二字最见巧思。“‘共’是谁与谁共?——不是宋荦与同游者的寻常对饮,而是跨越时空的‘隔空对酌’。”罗教授笑着说,这份“共饮”,是宋荦与历代登过黄鹤楼、为黄鹤楼题咏的先哲文人共饮,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却都曾站在这座楼上,同念“白云千载空悠悠”。

下联“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则直接溯源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名句。五月的江城已至初夏,怎会有梅花飘落?李白笔下的“落梅花”,实则是听到了笛曲《梅花落》,其中就藏着他贬谪他乡的愁绪。宋荦将诗句化入联中,又以“更谁”二字设问,让联语多了层叩问的力量。

雨雾尽散,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楹联上。罗教授指着联柱笑道:“‘何时黄鹤重来’,宋荦要等的不是仙鹤,而是浸润在黄鹤楼里的诗魂;而下联化用李白名句,让‘梅花’也成了文脉的符号。宋荦以联抒怀:只要李白的诗还在,崔颢的诗还在,这笛曲里的‘梅花’就不会谢,黄鹤楼的诗魂就不会断。”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10/30656832.html

楹联中国行㉖丨这副楹联里,藏着三晋的根(节选)

六月太原,暑气蒸腾。踏入晋祠,古木浓荫漫过肩头,周身暑意顿消。

这座始建于西周的皇家祭祀园林,三千年间始终是三晋文明的“根脉地标”。古建、雕塑、泉流在此共生,楹联、碑刻、题跋比比皆是。

行至圣母殿前,游人渐密。殿侧,阅尽千年的古柏虬枝盘结;殿前,悬着一副22字的“晋祠标榜”: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解联——“分”“荫”之间见乾坤

立于圣母殿前,白平开门见山:“悬瓮山是晋祠圣母殿背后的一座山,又名西山,《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难老泉水源即出自山体断岩层;‘碧玉一湾分晋水’,化用李白‘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意,‘碧玉’二字形容水质清澈。”

“初读此联时,我也犯嘀咕,晋水明明是从这里直接流向汾河,何来‘分’?若让我写,或许会用‘流晋水’。”白平笑着说,“但细细琢磨,这‘分’字正是全联的‘眼’,妙在双关。明面上是说晋水从悬瓮山下自然分流,灌溉千里沃野;但往深了说,它隐喻晋国的诞生——就像晋水从泉眼‘分’出支流,晋国也是从周王朝这母体中‘分’出的一块封地。”

“晋水由此流淌,晋国由此肇基;周成王‘剪桐封弟’,叔虞受封于唐。地理的‘分水’与历史的‘分封’,就在这一个‘分’字里悄然叠印,浑然一体,还为下联的历史叙事埋下伏笔。”

目光移向下联,教授继续解析:“‘剪桐泽远’典出《史记》。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去世,年幼的儿子诵(周成王)继位。一日,成王与弟叔虞戏耍时,剪桐叶为珪(珪为古代玉制礼器)戏言封赏。这本是孩童之间的玩闹,史官却以‘天子无戏言’为谏,成王遂封叔虞于唐,让这场儿戏成了唐国的开端。后唐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此为晋国之源。”他抬手指向殿内圣母邑姜的彩塑,“‘慈云千古荫唐村’,‘慈’指的就是叔虞之母邑姜,‘云’则喻其仁德如祥云广被,‘荫’读去声(yìn),是庇护、保佑的意思,象征其恩泽像晋祠难老泉一样生生不息。”

谈及联末“唐村”二字,白平补充了学界观点:“山西学者马斗全先生曾有考证,原字应为‘唐封’。‘封’紧扣‘剪桐分封’的本义,指圣母荫护的是其子受封的这片土地,更显庄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重书时或许笔误成‘村’。”

教授语气郑重:“诗联的魂魄,全在动词的锤炼。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换个‘到’‘过’都嫌平淡,唯有‘绿’字让春风有了颜色与生机。对联的动词亦如是,炼得‘活’与‘死’,境界天差地别。”他以教学实践强调:“我在课堂上常做练习:抠掉对联动词让学生填,境界判若云泥。推敲琢磨,核心常在动词。”

“说回此联。楹联讲究既‘对’且‘联’。这副联上联说地理,山河为经,下联述历史,人事为纬,此为‘对’;而勾连上下联的,正是‘分’与‘荫’这两个动词——‘分’启山河,引出国脉;‘荫’护封土,泽被后世;一‘分’一‘荫’,织就时空。”白平说。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10/30595692.html

楹联中国行㉔丨天地之“中”一联收(节选)

中岳嵩山,雄踞中原腹地,七十二峰巍峨矗立,如行兵布阵,威风凛凛。苍茫群山的怀抱中,静卧着一处青砖灰瓦的古院落——嵩阳书院。

孟夏时节,草木葱郁。书院入口处,一座朱漆牌坊肃立,匾额上“高山仰止”四个大字庄重恢宏。我们自旁门入,循三重阶梯而上,抬眸望去,嵩阳书院大门赫然在目,门前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一联揽神岳独尊气魄

上联中的“近四旁惟中央”出自《荀子·大略篇》:“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古人最初“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大地平展,苍穹如覆碗,因此大地总有一个中心点。西周时期,周公姬旦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以土圭之法测得地中,于是择“中”建都,以治四方,万众钦服。联中引用此句,意在宣扬嵩山位于天地中心,凸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宫嵩涛介绍,上联联语著一“统”字,既写出了五岳相连牵结之势,又衬托出了中岳嵩山统领诸岳的气魄。“拱”在这理解为环绕,四方边塞、长城、黄河都朝向中岳,渲染出一幅嵩山被神州山河共尊的壮阔图景。

嵩山何以被称为“神岳”?这要追溯嵩山的一段高光时刻: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率领文武百官从神都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前往嵩山,举行封禅大典,从此打破帝王封禅都在泰山的历史,嵩山也成为护佑武周江山的祖山、神山,被尊为“神岳”。

下联包含的意象众多,宫嵩涛一一阐释:“九朝”,指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九个时期,均建都洛阳;“伊瀍(chán)洛涧”是流经洛阳一带的四条河流名;“三台”是星宿名,包括上、中、下三台共六星,此处指天空。

综合来解,下联从历史起笔,点明嵩洛地区历九朝为都会;接着写环境,形象地写出四河环绕奔流之状,更衬出嵩山怀抱诸水之貌;最后笔锋一转,言风雨是从天地之中嵩山兴起而生。以“嵩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最早的中国在此诞生,最早的民族在此形成,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此地留下鲜活印记。

“这副对联,从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纵横展开,将古都之悠久、嵩山之雄伟尽收联中,气势非凡,意境高远,读之让人心潮澎湃,倍感自豪。”楹联前,宫嵩涛赞叹不已。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9/30511472.html

责编:李云建

一审:陈建

二审:李云建

三审:姚瑶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