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10-20 12:15:29
编者按:10月24日至25日,话剧《沧浪之水》将代表湖南赴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演出,向国家级艺术奖项发起冲刺。
守灯者,在舞台镜像中显形的职场灵魂——评话剧《沧浪之水》
文|罗玉婷
话剧《沧浪之水》改编自阎真同名小说,由湖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南省话剧院创排。该剧以主人公池大为的人生轨迹为主线,通过其从医药学研究生到省卫生厅厅长的经历,展现当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精神蜕变与价值坚守。在《沧浪之水》的舞台上,池大为的故事如同一面精心打磨的戏剧透镜,折射出每个职场人内心的那盏煤油灯如何在体制的飓风中摇曳不息。这部作品通过其精湛的舞台艺术,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职业困境,升华为一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存寓言。
编剧运用史诗剧的叙事结构,将池大为十五年的职场轨迹编织成一幅精神蜕变的织锦。但最令人震撼的,是这部剧对“反成长”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主人公在职场阶梯上的每一次攀升,都伴随着灵魂煤油灯的一次暗淡。这种叙事张力在池大为与六个自我幻影对话的超现实场景中达到高潮,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在此被完美运用,迫使观众跳出剧情,审视自身在职场中的异化过程。
舞台视觉语言的隐喻功能令人拍案叫绝。煤油灯与皮革座椅构成的意象系统,不仅是简单的道具并置,更是一套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灯光设计师通过冷暖色调的交替运用,在池大为的办公室场景与山村回忆之间建立起视觉上的精神分裂感。当主人公从舞台边缘向中心位移的动线,与其职场地位的变迁形成精准对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升迁史,更是一颗灵魂在体制重力下的变形记。
表演层面的细节处理同样值得称道。演员通过肢体语言的渐进式变化——从开放到收敛,从直接到迂回——将职场驯化的过程具象化为可见的身体叙事。配角们类型化的表演风格,则构建出一个令人窒息的职场生态系统的镜像。在“打开水”这样看似平常的日常场景中,导演通过精妙的舞台调度,将职场中微妙的权力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多次出现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吟诵,构成了一组贯穿全剧的音韵母题。这种复调手法的运用,与主人公逐渐世故的职场适应过程形成辛辣的反讽。而当池大为在儿子烫伤事件中跪求车辆的场景,通过残酷戏剧的表演强度呈现时,舞台艺术的感染力让每个职场人都能感同身受那份尊严尽失的刺痛。
多媒介的融合运用进一步拓展了舞台的表现维度。投影显示的公文、电话对话的音响处理,不仅丰富了戏剧语言,更象征着职场中那些无形却无处不在的体制力量。Disco音乐与机关环境的音效对比,则巧妙地暗示了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关系。
作为戏剧创作者,我特别欣赏该剧对舞台空间象征学的把握。空荡舞台上孤零零的煤油灯与皮革座椅的呼应,构成一个充满张力的开放式结局。这个场景不仅是一个戏剧画面的收束,更是一个永恒的叩问:在职场这条沧浪之水中,我们究竟是学会了游泳,还是已经被水流改变了本质?
《沧浪之水》的卓越之处,在于它通过精湛的戏剧艺术,让每个职场人都能在安全的审美距离外,看清自己内心那盏煤油灯的明灭。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职场智慧,或许不在于完全顺从或彻底反抗,而在于在学会游泳的同时,不忘时常擦拭那盏指引方向的灯。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出了问题,更在于它通过舞台镜像,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审视自身职业旅程的珍贵视角。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