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陈寰珺 陈震海:来一场质朴而又热烈的“双向奔赴”——评合唱《一塘清水 一塘莲》

  湖南文联   2025-10-20 12:14:42

文|陈寰珺 陈震海

合唱《一塘清水 一塘莲》作为衡东县文化馆的原创类合唱作品,经衡阳市文旅广体局、衡东县文旅广体局选送,成功入围全国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这部作品改编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东山歌《一塘清水 一塘莲》,其根源可追溯至大衡山地区的民间传唱,如今主要流传于1966年从衡山县析出新置的衡东县,在湘江、洣水沿岸及多个乡镇均有广泛传唱基础。笔者曾在音乐会中首次聆听此山歌的无伴奏原生态演唱,“一塘清水欸……一塘莲……”的唱腔余音袅袅,令人深刻感受到其源自民间的鲜活生命力。《一塘清水 一塘莲》在艺术形式、地域空间、创作导向及群众参与度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蜕变。

图片

山歌变奏:从山歌到合唱,实现从“小众传唱”到“大众共享”的跨越。

山歌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通俗易懂的歌词成为地方音乐的典型代表,然而,受方言唱词的限制,它主要流传于特定区域,属于小众音乐范畴。将其改编为合唱作品,既要保留山歌的“土味”特色,又要实现和声的悦耳和谐,对改编、指挥与演唱团队均是严苛挑战。衡东山歌的地域精髓体现在“溜腔”技巧中,其尾音上扬,宛如山间回声,恰如其分地映射出衡东丘陵地貌的音乐特征。经半年精修,作品采用“领唱+男女多声部混声合唱”的结构,既留存了山歌的自由灵动,又以和声织体构建出“莲动、水响、人欢”的立体意境。更值得关注的是,表演团队由本地各行各业群众组成,年龄跨度从60后至00后,这种民间力量的参与,让山歌完成了从少数人传承到大众共演的重要转变。

图片

双向奔赴:从“唯民”到“为民”,实现从单向输送到双向滋养的深刻转型。

衡东县,这里不仅留存有何克明、彭浚等文状元的遗迹,还承载着罗荣桓元帅等红色历史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持续深化,文艺工作不再停留于满足群众需求,更致力于激发群众的创作主体性,实现从“为民创作”到“与民共创”的升级。这一转变在《一塘清水 一塘莲》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作品不仅根植于衡东山歌的民间土壤,更由本地群众直接参与演绎。排练过程中,创作者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合唱成员不断沟通磨合,将群众对家乡的理解与情感融入每一个乐句的处理。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言:“排练时,60岁的阿姨和00后的小姑娘唱得一样带劲,大家都想把咱们衡东的味道唱给全国听。”这种代际同堂、全民共创的热忱,正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衡东县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这场艺术实践提供了丰饶土壤。除了婉转悠扬的衡东山歌,当地传承百年的皮影戏同样独具特色——其唱腔融本地戏曲与民间小调于一炉,表演时幕布后的艺人既能执影又能演唱,一人多角,活态演绎着湘东地区的民间故事与审美情趣。正是这样深厚的民间文艺传统,赋予了《一塘清水 一塘莲》独特的艺术气质。它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便拥有顶尖创作团队,若缺少群众发自内心的参与和在地文化的滋养,也难以成就真正的精品。唯有让艺术回归人民,让人民成为创作的主体,才能实现文艺价值与群众热情的同频共振。

图片

《一塘清水 一塘莲》的成功绽放,是政策活水、专业匠心与群众沃土共同滋养的结果:政府支持如清流灌溉,专业改编似巧匠雕琢,而群众凝聚成的文化自觉与创作热情,则成为这朵“清水莲”茁壮成长的深厚根基。它不仅让衡东山歌首次登上国家级的聚光灯下,更将衡阳与衡东的文化形象推向全国视野,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群众文化的内在底气与外在风采。这一实践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启示:非遗的当代转化,不必然依赖宏大叙事或高投入,而更在于能否精准捕捉地域文化的呼吸与脉搏,并构建起“政策引导—专业赋能—群众共创”的协同机制。当地方性的文化基因被善意唤醒、被当代语汇转译、被广泛的情感认同所托举,即便是最质朴的乡土艺术,也能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跨越地域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