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5-10-20 12:14:06
文|施俊杰
从雪峰山麓的袅袅炊烟,到布达佩斯的熹微晨光;从韶山旧居的青瓦绿树,到阿拉斯加的壮阔冰川——深耕水彩艺术数十载的艺术大家黄铁山,将近百幅凝聚心血的画作捐赠给家乡洞口县美术馆。这不仅是一次艺术藏品的单纯“返乡”,更是一场饱含赤子深情的精神归航。这批作品涵盖本土景致、异域风光、人文印记等多元题材,不但彰显水彩艺术的独特魅力与画家深厚造诣,更凝结着黄铁山对故乡的眷恋、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水彩画中国化、本土化的深度探索,为洞口、湖南乃至中国水彩艺术界,铺展一幅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瑰丽长卷。
一、扎根湖湘故土的精神叙事
黄铁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在以湖湘为题材的水彩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故乡景致的诗意描绘,还是乡土人文的鲜活呈现,皆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寄托。
(一)勾勒故乡的山水魂
在描绘故乡自然景观的作品中,黄铁山以精准的构图、细腻的色彩与灵动的光影,定格湖湘山水的独特韵味。
《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采用经典“三分法”构图,将天空、山林、建筑与水面合理分割,旧居居于视觉中心,绿树环绕、水面倒映,既凸显革命纪念地的庄重,又营造开阔和谐的空间感。用色上,层次丰富的绿色彰显山林生机,旧居的暖黄色调在绿色背景中格外醒目,传递温暖祥和;湛蓝天空与纯净白云则为画面增添澄澈感。晴朗天气下的斑驳光影,通过明暗对比清晰呈现物体体积与空间感,让画面立体真实。这幅作品不仅是对革命圣地的写实,更蕴含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与红色记忆的珍视,引导观众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悟历史的厚重。

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 纸本水彩
90cm×150cm 2021年
《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聚焦故乡的时代变迁。画家借山坡走势与建筑分布构建丰富层次感,从山脚到山顶,错落的建筑搭配弧形彩虹,为画面注入动态与韵律,生动呈现村庄布局之美。用色大胆细腻,绿色山林与田野充满生机,建筑暖色调与鲜艳红旗凸显村庄活力,彩虹七彩则象征精准扶贫带来的希望。雨后初晴的光影中,彩虹鲜明、云雾朦胧,营造静谧又充满希望的意境,黄铁山将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融入画面,流露出对家乡发展的喜悦与对新时代政策的赞颂,让观众也感受到故乡在时代浪潮中的蓬勃生机。

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 纸本水彩
100cm×150cm 2022年
《洞口潭》《狗爬岭》等作品则以纯粹自然山水为对象。《洞口潭》用对角线构图,借山石倾斜角度与道路、建筑布局增强画面张力,凸显自然景观的雄伟奇特。深绿、褐色山石展现厚重质感,水面深绿与之呼应,营造深邃氛围;浅色建筑与深色环境形成对比,突出存在感。山间光影洒于山石建筑,水面光影反射更添灵动,传递出画家对故乡山水鬼斧神工的惊叹与热爱。这些作品将故乡的自然景致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每一笔色彩、每一处构图,都是对故乡记忆的深情回望。

洞口潭 纸本水彩
100cm×150cm 2024年

狗爬岭 纸本水彩
122cm×88cm 2025年
(二)记录生活的烟火气
除自然景致外,黄铁山的作品还聚焦家乡风土人文,以细腻笔触勾勒乡村生活与民俗风情,构成鲜活的“湖湘生活图鉴”。
《古楼茶园》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乡村农业风貌,广阔茶园与错落房屋形成富有韵律的画面,茶园曲线与房屋布局凸显乡村规模之美。不同层次的绿色展现茶园生机,房屋丰富色彩与绿色茶园形成对比,增添乡村活力;柔和光影为画面披上温情色调,营造静谧美好的氛围,尽显茶园诗意。

古楼茶园 纸本水彩
84cm×140cm 2025年
《晨炊》采用中景构图,将房屋、田野与远处山峰相融,袅袅炊烟与周围景物交织出浓郁生活气息。用色以绿色与棕色为主,尽显自然质朴;清晨柔和光影让画面更显温馨,传递出对乡村清晨生活的深切热爱。这些作品以小见大,从乡村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勾勒出乡土人文的鲜活图景,让湖湘文化在水彩艺术中得以生动传承。

晨炊 纸本水彩
78cm×110cm 2021年
二、他者视域下的本土艺术观照
这批捐赠作品中不乏国外题材,但并非单纯的风景再现。黄铁山以“他者”为参照,在描绘异域风光与人文时,暗含对中国本土艺术的观照与思考——既展现世界多元之美,又坚守本土艺术的精神内核。
(一)中西技法的对话与融合
描绘异域风光时,黄铁山既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优势,又融入中国艺术的审美追求,在文化对比中凸显本土艺术的独特性,形成鲜明的本土自觉。
《布达佩斯之晨(匈牙利)》以中远景构图展现布达佩斯清晨风貌,宏伟建筑在晨光中尽显壮丽。构图采用西方焦点透视,突出建筑立体感与空间感;用色以暖黄色晨光为主色调,丰富建筑色彩层次,展现西方建筑的华丽精致;光影处理强调明暗对比,尽显西方绘画的光影特色。但与《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对比可见本土艺术回响:西方建筑的几何感、强烈光影,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曲折幽深、柔和光影形成鲜明反差;而画家运用的水彩透明晕染技法,正是在本土艺术实践中打磨成熟的技艺。通过这幅作品,黄铁山更深刻地凸显中国传统艺术对“意境”与“和谐”的追求。

布达佩斯之晨(匈牙利)纸本水彩
56cm×76cm 2001年
《卢塞恩朝阳(瑞士)》则融合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写意。作品描绘瑞士卢塞恩湖光山色,朝阳下的湖泊、帆船、山脉构成美景。构图上,西方焦点透视与中国传统“阔远”构图结合,既展现湖泊广阔与山脉雄伟,又营造“咫尺千里”的悠远意境;用色以蓝色湖水、绿色湖岸与橙色朝阳为主,明快协调;光影处理表现朝阳光线变化,赋予画面时空感。这种融合为本土水彩画发展提供新路径,也凸显对本土艺术特质的坚守与创新。

卢塞恩朝阳(瑞士)纸本水彩
56cm×76cm 2014年
《莫斯科市郊(俄罗斯)》《温哥华风景(加拿大)》等作品亦延续此思路。《莫斯科市郊》以中景构图融合湖泊、树木与房屋,绿色与黄色为主的用色展现乡村生机,温暖光影中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呈现,契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温哥华风景》以远景构图展现河流、山林与天空的辽阔,蓝色与绿色传递清新感,开阔空间意境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全景式”审美一脉相承。这些作品证明,黄铁山在与异域人文的对话中,始终以本土艺术精神为根基,既展现了异域文明的独特魅力,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了“以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的创作追求。

莫斯科市郊(俄罗斯)纸本水彩
56cm×76cm 2016年

温哥华风景(加拿大)纸本水彩
55cm×75cm 2007年
(二)本土视角的解读与关怀
描绘异域人文时,黄铁山同样坚守中国本土艺术精神内核,以中国艺术视角观照异域文明,让作品超越单纯再现,蕴含深刻文化思考与人文关怀。《曼哈顿晨光(美国)》描绘纽约曼哈顿清晨的都市风貌,高楼大厦、河流与晨光共同展现繁华。构图采用现代城市景观方式,突出建筑高大密集,体现都市秩序感与节奏感;用色以冷色调为主,表现都市冷峻现代感,晨光暖色调则增添生机;光影处理借强烈明暗对比,凸显建筑立体感与都市光影效果。但画家并未停留在表象描摹,而是融入中国传统艺术“重意境、重精神”的追求——通过晨光与建筑的关系处理,既展现都市繁华,又暗含对现代生活的思考:晨光穿透高楼缝隙的光影,既表现都市空间层次,又隐喻“喧嚣与宁静”的平衡,这与中国传统文人对“入世”与“出世”、自然与都市关系的探索一脉相承。他以中国本土人文视角解读异域都市,让作品具备超越地域的普遍人文价值。

曼哈顿晨光(美国)纸本水彩
56cm×76cm 2011年
三、水彩画题材中国化、本土化的探索
黄铁山的这批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他对水彩画中国化、本土化探索的生动实践。从题材拓展到技法融合,从精神内核传递到创作范式建立,他为中国水彩画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做出卓越贡献。
(一)在题材选择上,以本土为核,以异域为拓
黄铁山水彩创作题材广泛,但始终以本土题材为核心。他将本土自然景观(《狗爬岭》)、红色记忆(《雪峰英魂》)、时代变迁(《十八洞村》《新屋》)、乡土生活(《山村》)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让水彩画这一“舶来画种”深深扎根中国土地与文化。例如《雪峰英魂(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以中心构图突出纪念塔的庄重肃穆,深绿色山林营造肃穆氛围,白色纪念塔与绿色形成对比,凸显圣洁崇高;云雾缭绕的光影更添静谧感,让水彩画成为承载红色记忆、传递爱国情怀的载体。

雪峰英魂(陆军第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纸本水彩 88cm×122cm 2025年

新屋 纸本水彩
78cm×110cm 2021年

山村 纸本水彩
100cm×150cm 2024年
同时,他借国外题材描绘进一步凸显本土题材的独特价值。如《弗洛姆小镇(挪威)》的异域小镇风貌,与《古楼茶园》的中国乡村形成对比,更凸显中国乡土“农业文化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特色;《阿拉斯加冰川》的雄浑壮阔,与《石仁寨》的山水奇特呼应,展现中国自然景观“秀中藏奇”的独特审美。这种“本土为核、异域为拓”的题材选择,既丰富中国水彩画的题材广度,又深化本土题材的文化深度,让中国水彩画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以本土特色发出独特声音。

弗洛姆小镇(挪威)纸本水彩
76cm×56cm 2024年

阿拉斯加冰川(美国)纸本水彩
56cm×76cm 2000年

石仁寨 纸本水彩
122cm×88cm 2025年
(二)在技法融合上,用中西互鉴,服务本土
黄铁山打破中西绘画壁垒,将两者有机融合,服务于本土题材表现,实现水彩画技法的中国化改造。一方面,他借鉴西方水彩画在色彩、光影、造型上的优势,增强画面表现力与写实性,让本土题材描绘更生动具体。如《早春》中,他以西方水彩的色彩层次表现,用不同明度的绿色描绘田野与树木的生机,蓝色河流与绿色形成对比;借晴朗天气下的光影,展现早春的清新与希望,让“早春”这一本土季节题材更具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他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意境、笔墨元素,让作品具备中国艺术的神韵,更好传递本土题材的精神内涵。《山光》采用远景构图,将山峰、云雾与阳光相融,“高远”空间布局源自中国传统山水画理念;用色上蓝色、绿色与黄色的自然过渡,传递中国传统“墨分五色”的色彩意境;光影处理中阳光穿透云雾的效果,营造“空灵梦幻”氛围,与中国传统山水“追求诗意”的审美高度契合。这种技法融合,让水彩画既能精准表现本土题材的外在形态,又能深刻传递内在精神——如《远乡》中,西方光影技法让乡村云雾更显真实,中国传统构图则营造“世外桃源”的意境,两者结合让“乡村宁静之美”的主题完美呈现。对本土文化精神的坚守,让中国水彩画具备独特文化标识,提升其艺术品位与文化地位,为其在世界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早春 纸本水彩
66cm×100cm 2025年

山光 纸本水彩
78cm×110cm 2021年

远乡 纸本水彩
78cm×110cm 2021年
(三)在创作范式上,树立本土化发展的标杆
黄铁山在水彩题材中国化、本土化方面的探索,为中国水彩画发展建立可借鉴的创作范式——“以本土地域题材为核心,融合中西技法,传递本土文化精神”。这一范式不仅为其他水彩画家提供清晰创作思路,更推动中国水彩画整体的本土化进程:使其逐渐摆脱对西方绘画的模仿,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与发展道路,实现从“西方化”到“中国化”、从“艺术边缘”到“文化中心”的跨越。
四、深耕美育,滋养家乡艺术土壤
黄铁山捐赠的这批水彩作品,既是中国水彩画本土化探索的珍贵样本,更是艺术大家赤子情怀的生动写照。从本土题材的诗意描绘到异域风光的文化对话,从水彩技法的中西融合到本土精神的坚守传递,每幅作品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执着、对故乡的眷恋、对世界的认知。它们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文化载体与精神标杆——既为中国水彩画本土化发展提供范式,也为洞口的文化建设与美育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一)打造“家门口的艺术课堂”
这批作品为洞口民众带来触手可及的艺术体验:对孩童而言,《十八洞村》的鲜艳彩虹、《早春》的嫩绿田野,能激发他们对色彩与自然的热爱,开启艺术感知之门;对成人而言,《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历史厚重、《曼哈顿晨光》的文化思考,能引导他们在赏艺中深化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这不仅提升民众审美素养,更让艺术之美融入日常生活,滋养出更肥沃的艺术土壤,为家乡培育更多热爱艺术、投身艺术的人才。
(二)传递精神力量,传承文化根脉
黄铁山将毕生心血之作捐赠家乡,本身就是“赤子情怀”的生动体现。这批作品的价值早已超越艺术本身:它们传递“本土为核,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鼓励创作者扎根本土、放眼世界;也传递“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艺术态度,激励后来者在艺术道路上不懈求索。这种精神传承,将成为洞口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洞口的艺术之树将愈发枝繁叶茂,中国水彩画的长河中,也将永远流淌着来自雪峰山麓的那一抹动人色彩。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