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0 10:51:56
张敏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做事”的技术人才,更要塑造“有文化”的新时代工匠,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具备文化底蕴与审美品格。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美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强化。当前,一些职业院校美育仍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未协同、师资力量待提升,应进一步将美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各环节,提升其文化审美含量。
以理念创新为引领,重塑职业院校美育的价值定位。应走出应试导向和单纯技能导向,确立“以文化育人、以审美塑人”的价值取向,使美育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精神生成的内在力量。
明晰职业院校美育的价值导向。一些职业院校仍存在重技能、轻审美的教育倾向,缺乏将美育纳入整体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应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定位美育的价值作用,强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功能,把美育作为培育工匠精神和塑造文化气质的重要途径。
构建职业院校美育的价值支撑。应将美育确立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从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到评价体系形成一致导向,使“以美育人”成为教育共识和行动标准。只有让美育在制度中有位置、在教学中有落实、在校园文化中有体现,才能使其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支点。当前,我省多所职业院校已启动美育示范校建设试点,将美育融入办学评价机制,使美育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课程体系重构为核心,打通美育与专业教育的育人通路。深化职业院校美育改革,应从课程入手,重构教学体系和学习路径,贯通课程结构,让审美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强化协同育人功能。
将美育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构建“美育+工科”“美育+设计”“美育+思政”等多元协同格局。通过将审美教育有机嵌入技术技能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推动职业教育的育人体系由单一技能训练向综合素养生成转型。我省多数职业院校已在专业教学中嵌入艺术审美与文化素养教育,工科院校侧重在工程设计、环境营造等环节融入审美思维;艺术类院校强化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数字技术的结合;综合类院校则尝试将思政课程与美育课程协同建设,探索以美铸魂、以技育人的教学模式。例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打造“传统工艺+数字技术”课程群,其中《中国舞台艺术鉴赏》课程点击量突破400万次。
改革教学方式,拓展美育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当前,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审美感悟不足、创造空间有限。应重塑教学生态,通过构建实践化学习场景,使学生在真实任务、艺术体验和集体创作中提升对美的感知、理解与表达。例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探索“艺术赋能产业与乡村振兴”教学模式,在服务企业展馆改造中实现销量同比增长22.6%,并在世界技能赛事与设计类项目中形成示范效应。
以机制创新为支撑,形成职业美育改革的长效动力。职业院校美育改革唯有在机制层面形成系统支撑,把散在的探索经验转化为常态化运行机制,使美育建设由阶段性项目推进转向体系化、长效化发展,才能确保改革成果可复制、可推广。
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美育运行机制。应从组织机制上保障教师队伍持续成长,建设兼具职业技能与艺术素养的“双师型”教师群体。通过岗位互聘、跨专业共研和成果共享,形成艺术类教师与技术类教师协同育人的常态机制。建立教师美育培训制度和能力认证体系,使教师成长不只基于个人经验积累,而是纳入制度化培养链条。例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超级师坊”机制,以制度化平台融合教师实践、研修、创作与教学,通过文化工坊、教学车间、生产现场、研创平台四维联动,推动艺术类教师与技术类教师协同育人,并将其企业实践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与能力认证,促进教师美育素养与职业能力同步提升。
完善平台体系,构建职业院校美育资源协同机制。应以数字化建设与产教融合为牵引,打破校企之间、专业之间的边界,建设覆盖教学、创作、展示全链条的数字美育资源平台。通过校企共建“美育创新工作坊”“美育实践基地”等,形成企业、院校、社会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让产业标准、技术规范与审美教育同频共振。
(作者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编:李焱婕
一审:李焱婕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