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20 15:00:36
文/图/李佳奇 徐远钢 成文婷 汤祎凡
金秋十月,丰收时节,韶山大地处处涌动着奋进气息。在杨林乡石屏村红旗水库旁,沿着山间小径蜿蜒入院,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赶着工期,这里是“理想村落·归隐松涧”民宿群建设的现场。让老屋重焕生机,让理想成为现实,民宿群建设的背后,是韶山市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缩影。
理想村落民宿群施工现场。
近年来,韶山立足红色资源禀赋,以产业为“笔”、项目为“墨”,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核、融合为要”的发展路径,将专项资金化作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和“助推器”。让更多村庄通过“一个项目带一片、一个产业富一方”的模式实现共富共美,让村民们真正体会到“项目建在村头,收益分到户头,幸福就在前头”的真实与温度,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出一幅幅“人和·产业兴”的乡村新图景。
项目建设提速跑,乡野新景入画来
中彩韶山公益金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韶山全域产业格局的升级,在专项资金的精准支持下,多个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步伐。以资金撬动产业发展,以项目建设推动乡村蝶变,目前,杨林乡与韶山乡的两大示范工程全面落地。
在杨林乡,投资总额达500万元的“我在韶山有个农场”绿色订单农业与农业研学项目(一期)已完成规划测量与农产品种植签约流程。该项目融合绿色种植、研学体验、农文旅结合等多重功能,是集生产、研学、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体。这一“农业新样板”还同步开展了农技培训和服务咨询,通过“保底收益+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机制,七个村集体实现联动增收,预计每年可带动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年均吸纳20余名脱贫户就近就业。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韶山有个农场”与“归隐松涧·理想村落度假村”在空间与功能上形成了互补与呼应。前者立足田园生产,后者侧重休闲体验,二者共构“农业+文旅+研学”立体产业链,让乡村从“看得见的风景”走向“留得住的人气”。
理想村落民宿群施工现场。
与此同时,位于韶山乡新联村的壹牛木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也稳步推进。该项工程拥有1500平方米厂房及办公生活区、木工设备十余套,形成集设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木艺生产体系。项目以农林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从木材短料的循环利用,到园艺产品的外贸出口,再到周边农户的就业增收,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木艺产品产销一体化升级,每年可创造集体经济收益15万元以上,并通过技能培训、灵活用工等方式吸纳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双促进。
壹牛木艺生产的栏栅产品。
从“田园经济”到“木艺产业”,项目建设不仅在乡村“落地生根”,更在村民心中“开花结果”。两大建设项目共同为韶山市构建起多层次、可持续的乡村产业体系。
融合发展新征程,共富共美向未来
公益金“金”在民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韶山市农业农村水利局坚持“资金用在实处、产业落在地头、效益惠及群众”的原则,实行全过程动态监管,确保专项资金精准投向、专款专用、见到实效。
截至目前,全市多个公益金项目已完成土地测量、施工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阶段任务,项目进展顺利、成效初显。无论是“我在韶山有个农场”的绿色田园,还是“壹牛木艺”的精工厂房,都成为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的生动注脚。
壹牛木艺现代化厂房。
除此之外,韶山乡黄田村研学基地设施提质项目同步推进,项目聚焦乡村研学和生态教育,现有设施正在逐步改造提升;棠佳阁休闲农业项目的展示销售点已初步搭建完成,未来将成为农特产品展示、休闲体验的重要窗口。从点到面、由线成网,一批批项目形成“多点开花、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为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黄田村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如今的韶山,既有产业的“烟火气”,也有生态的“清新风”。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项目建设的脚步正把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铺展。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公益金正化作一股股温暖的力量,涌入村民们的心田。
责编:陈彰唯
一审:陈彰唯
二审:陈大勇
三审:陈英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