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 “三心”为炬,走好民政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2025-10-19 09:40:25

陈静彬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民生、支撑发展的时代命题愈发凸显。民政职业院校作为民政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服务民生保障,坚定不移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坚定信心,在类型教育定位与政策制度保障中夯实发展根基。这份信心,源于国家顶层设计、部省协同共建以及广阔的社会需求。国家战略与法律制度提供了根本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细化了发展路径,《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专项政策为民政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部省共建与协同治理注入了强劲动能。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民政部共建、省教育厅直属高校,形成了“政—行—校”深度耦合的协同治理格局。这一系统性赋能,使学校承担了民政部干部培训、社工人才培育、国家级技能鉴定等多项职能,并通过担任多个全国性行指委主任委员单位,实质参与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教学水平大大提升。社会变迁与民生需求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人口老龄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趋势,令社会对专业化、人性化民生服务需求急剧扩张。养老、康复护理、社会工作、现代殡葬等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持续扩大。民政职业院校应敏锐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推动“云移物大智”新技术与民政专业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等高水平专业群,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坚守初心,在价值理性彰显与育人体系重构中锚定发展目标。民政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传授技能,同时弘扬价值理性。坚守初心,就是要锚定其“服务人、温暖人、成就人”的根本使命。一是坚守育人初心,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民政特色“大思政课”格局,实施“一核四维”课程思政模式,将“民生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内化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民政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许多“青春养老人”“小巷总理”“社区守望者”和“生命摆渡人”,他们传递的社会温度与公平正义,是民政职业教育核心价值的生动体现。二是坚守服务初心,强化“产教融合”特色。开办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政民生类特色专业,形成“办学围绕需求转、教学跟着行业走”的生态圈。同时,依托省级智能康复机器人与辅具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推进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将服务从人才供给拓展至技术创新,回应民生痛点。三是坚守党员初心,发挥“党建引领”模范效能。强化宗旨意识,引导教师党员发扬“孺子牛”精神,激发其服务社会的内在自觉。教师们依托专业,在援疆援藏、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冲锋在前,深入社区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党建引领切实转化为办学治校与服务社会的实际效能。

笃定决心,在内涵式发展与类型特色突破中谱写时代新篇。面向新征程,民政职业院校应以更强决心推动关键领域的深层变革,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贡献度。一是以“双高计划”为牵引,深化内涵建设。围绕智慧健康养老、现代殡葬等国家重点民生领域,强化以“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为核心的“五金”建设。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与成长机制。二是以教学改革为抓手,提升办学能级。紧抓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契机,积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供需适配度与社会服务能力。三是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打造文化品牌。系统培育以爱心、责任、服务、奉献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基因,激励师生扎根民政事业,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统一。

“信心、初心、决心”三者有机统一、互为支撑。“信心”是行动的起点,“初心”是行动的航标,“决心”是行动的保障,三者共同构成发展的精神底色和实践路径。以“三心”为炬,打造高水平民政职业院校,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建设和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力量。

(作者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