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赵凯明:徐特立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的当代启示

    2025-10-19 09:37:55

赵凯明

徐特立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20世纪40年代,他立足延安时期社会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并发展了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这一思想穿越时空,对新形势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徐特立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阐明了教育、科研、经济的本质属性和重要地位。“教育是社会的中心、生产的中心”。徐特立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工具性地位,提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载体,更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徐特立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提出“科学和技术是国力主要因素之一”,它具体表现在国防上、经济建设上,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支撑,更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制度优势的重要标尺。经济是“联结教育与科研的唯一桥梁”。徐特立认为,“技术社会化的过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系的过程,经济是必然的媒介物,是唯一的桥梁”,经济建设可以为教育和科研提供物质支撑与实践场景,进而推动教育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徐特立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揭示了教育、科研、经济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规律。徐特立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揭示了教育、科研、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提出了教育—科技—生产—经济—社会进步“循环的螺旋式的进化”模式。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为科研和经济提供核心动力。他指出,“对于科学的发展不是短期能完成的,所以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怎样培植科学人才问题的提出,首先就需要决定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学校系统”。科研推动“生产发展与科学自身进步”。他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建筑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科学替生产服务”。生产的发展有赖于技术革新、理论突破和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而“生产又帮助了科学正常的发展。技术直接地和生产联系起来,技术才会有社会内容,才会成为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一部分,才会使科学家的眼光放大,能照顾全局”。“实践产生科学,又能检查科学”。他认为,“科学是从人类与自然斗争和劳动生产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所以科学与技术是科学不可分离的两面”。他进一步指出,“空想主义和实利主义对于科学建设同样是有害的”“研究科学如果停止在书本上(即原则上) ,与停止在解决目前的生活问题上,同样是非实际的”。

徐特立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指明了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任务要求和发展路径。徐特立强调教育、科研、经济三者需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融合实现有机统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培养具有独立工作的科学技术干部”。徐特立一方面倡导“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另一方面强调“加强基础科学知识教育,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锻炼两个阶段达成“博”与“专”的结合。科学技术“无论在高深的学理方面或粗浅的技术方面,总的任务是为着生产,为着解决抗战的物质问题”。他认为,“我们怎样来把握科学也就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个因素”。他坚持科学研究需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从生产实践中获取动力。他认为“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徐特立主张通过校办工厂、生产实习基地等形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形成“科学替生产服务,生产又帮助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

徐特立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思想虽然形成于抗日战争特殊历史时期,但对当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系统集成。从教育、科研、经济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规律出发,完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三大系统资源,聚焦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壁垒和利益藩篱,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壁垒,推动形成跨主体、跨部门、跨层级的政策“一体规划”、工作“一体推进”、资源“一体统筹”、考核“一体评价”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教育奠基—科技突破—人才引领”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发挥“1+1+1>3”的整体效能,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红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力。

从根本上着力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培养壮大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队伍,突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人才动能。

坚持不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前提。应以原始创新为驱动抢占产业前沿制高点,统筹推进原始创新布局,强化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产业链自主安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能力,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产业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通道,加快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