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郑飞: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深化理论创新

    2025-10-19 09:35:03

郑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下简称“第五卷”)是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

第五卷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原理性成果的系统阐释,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密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心任务,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焕发出生机活力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深入研读第五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系统地掌握第四卷出版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发展,更加深刻地感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

“两个结合”是第五卷最具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最富创新性的原理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第五卷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充分彰显了“两个结合”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比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两个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任务进行了系统阐释。再比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明了其中蕴含的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深入研读第五卷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在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深刻理解为什么能够“结合”。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的。

深刻理解怎么样实现“结合”。“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以先进思想理论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深刻理解“结合”的重大意义。一是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二是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三是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最有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

深化对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

在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强调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第一个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具体实际,离不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最突出的实际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在提出“第一个结合”的时候,就提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第一个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第一个结合”不断深化,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两个结合”的新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抽象规定性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揭示了我们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都可以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如果仅仅满足于“第一个结合”,不实现“第二个结合”,就无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历史经验看,恪守教条、墨守成规只会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鲜明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正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科学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研究阐释就要深入一步。深入学习第五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深化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