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9 06:39:49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10月17日,现货黄金盘中首次站上4300美元/盎司,本周已连破三个“整百”关口,年内涨幅逾六成。黄金为何如此“硬气”?答案,藏在三重“共振”之中。
第一重共振,来自全球货币体系的信用裂缝。美元一向被视为世界货币的“压舱石”,但当美国财政赤字突破37万亿美元、占GDP比重突破二战后的历史峰值,当华盛顿频繁上演“停摆”闹剧、国会迟迟无法通过临时拨款,全球投资者对“无风险资产”开始打上问号。美元信用“掉链子”,直接推升了黄金的“终极支付”地位。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CBGR)数据显示,逾九成(95%)的受访央行认为,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将继续增持黄金。黄金是变局中的“定海神针”。
第二重共振,来自宽松货币与降息预期的“双轮驱动”。美联储9月宣布年内首次降息,10月市场预期再次降息的概率高达九成以上。黄金作为“非生息资产”,对实际利率最为敏感:利率越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越小,资金涌入就越汹涌。与此同时,欧、日、英等主要央行维持鸽派姿态,全球流动性“水龙头”重新拧开,为金价上涨提供了充沛的“燃料”。
第三重共振,则是地缘政治的“黑天鹅”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灰犀牛”齐飞。特朗普政府再次挥舞关税大棒,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东局势反复……黄金成为投资者情绪的“避风港”。
当然,黄金并非只涨不跌的“神话”。短期看,技术性回调随时可能出现;中长期看,一旦美国财政僵局缓解、美元利率反弹,或地缘冲突出现缓和窗口,黄金亦可能迎来剧烈波动。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资产一旦脱离基本面过度狂飙,最终都可能以“过山车”方式回归理性。
黄金不会说话,却在用价格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信用一旦透支,“金光”就会更耀眼。如何让本币资产也闪耀“信任之光”,是金价狂飙留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责编:万枝典
一审:唐煜斯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