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18:23:59
朱永华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的生命轨迹,如同一部浓缩的现代科学史,镌刻着人类智慧所能抵达的高度。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早已超越专业领域的范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而诺奖或许只是他科学生涯的一个注脚,而非巅峰。他创建的“杨-米尔斯理论”,构筑了当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从夸克禁闭到量子色动力学,现代物理学的半壁江山都建立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上。爱因斯坦曾梦想构建统一场论而未竟的事业,在杨振宁这里获得了决定性的推进。
更为珍贵的是他那跨越地理与文化疆界的赤子情怀。当国门初启,他是最早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之一,他以耄耋之龄回归清华园。这不是简单的叶落归根,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还乡。他将自己晚年最后的光和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与年轻一代。在清华园的课堂上,那位须发苍苍却目光如炬的长者,孜孜不倦地传经布道——那场景成为无数学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标杆。
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坚持、勇气与智慧的启示录。他在战火纷飞中完成学业,在异国他乡攀登科学高峰,在时代变迁中守护学术理想。面对生活的颠沛流离,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纯粹性的坚守;面对荣誉与争议,他展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与定力。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何为杰出生命”的诠释。
先生已逝,风范长存。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遗产——对真理不懈求索的勇气,对故土深沉眷恋的情怀,对后学无私提携的担当。
杨振宁先生身上闪耀着一个时代的智慧之光。当科学星空中这颗最亮的星隐入苍穹,我们不应只是悲伤地仰望,更要循着他留下的光芒继续前行。正如先生所言:“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份文化自信与科学精神,正是我们继承先生遗志、开创未来的力量源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