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2025-10-18 14:59:38
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9月22日,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庆祝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忆起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信,回应了当年邓稼先在信的末尾写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瞩望。
杨振宁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五十年,(符合)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据清华大学校史馆资料显示,杨邓两家堪称世交,祖籍均为安徽。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和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清华大学的同事和好友,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进入北京崇德中学读书,而后又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友,毕业后先后赴美学习深造,曾常有来往,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两人都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位是享誉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是中国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

1971年,在美工作多年的杨振宁抓住契机,辗转法国,回到新中国访问,成为最早一位访问新中国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开列了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好友邓稼先位列其中。在北京,杨振宁和邓稼先终于相会。
周恩来总理于8月4日会见并宴请杨振宁,邓稼先和吴有训、竺可桢、钱学森、朱光亚、周培源、华罗庚、王竹溪、张文裕、王承书、黄昆、黄宛、钱伟长等科学家陪同会见,其中许多人是当年他俩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或同学。
按照预定计划,杨振宁访问北京后乘飞机前往上海,而后从上海飞回美国。就在首都机场登机前,杨振宁向前来送行的邓稼先提出了关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否有外国人参与的问题。
邓稼先经过请示上级组织,正式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在杨振宁回美国前送到上海,信中明确表示没有外国人参与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工作。
就在这封信的最后,留下了那句让杨振宁念念不忘50年的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改编自苏轼《水调歌头》的诗句,既表达了老友重逢的喜悦,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许。
“共同途”三字尤为意味深长——它暗示着尽管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理论物理与工程物理),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
后来,杨振宁回忆说:“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不幸逝世,杨振宁悲痛不已,立即发来唁电。

1987年10月23日,又一次回国访问的杨振宁来到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他眼含着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致悼。随后,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按照邓稼先临终前的遗愿,将一盒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的安徽出产文房四宝赠送给杨振宁。
199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书,杨振宁为该书作了代序,其中说道:“稼先为人真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1993年6月,杨振宁又为香港一本杂志撰写了《邓稼先》一文,文笔流畅、感情真挚,《人民日报》于当年8月21日转载,2016年被收录为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第1课。

回顾两人的科学生涯,杨振宁在理论物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邓稼先则隐姓埋名二十余载,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两人在各自领域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和尊严。
(来源:新华社、清华大学校史馆官网、“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
责编:颜青
一审:谭思敏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