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翔 通讯员 杨官婧 湖南法治报 2025-10-18 11:41:51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翔
通讯员 杨官婧
10月中旬,记者走进湘西龙山县茨岩塘这片红色热土,革命老区的精神火炬正照亮社区矫正对象的新生之路。唐某的故事,便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一束光。
曾因法律意识淡薄触犯刑律的唐某,在缓刑期间深陷自责的泥沼。那段日子,他整日闭门不出,仿佛与世界隔绝。
其妻子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一家四口分散两地,两个娃娃常年见不到母亲,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觉得自己没出息,连个家都撑不起,日子过得没盼头。”唐某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语气中满是无奈与心酸。
茨岩塘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在走访时,敏锐地察觉到了唐某的困境。他们深知,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矫正方式难以走进他的内心,必须寻找一种有温度、有力量的方法。
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
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心脏”,茨岩塘有着“武陵山中遵义城”的美誉。
当年,贺龙、任弼时等老革命家在这里指挥过无数场硬仗,留下了龙家大屋、杨家大屋等红色遗址,也传下了“咬着牙也要坚持”的革命精神。
如今,这些遗址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成了基层开展思想教育的“红色课堂”。
从今年开始,司法所打破了“在办公室上课”的老规矩,将矫正课堂搬到了红色遗址里。他们带着唐某等社区矫正对象走进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龙家大屋,听本地老党员指着当年的会议桌、文件柜,讲述红二、六军团在这里坚守的感人故事;在红二、六军团医院旧址杨家大屋,站在“救死扶伤”的旧标语前,感受红军战士负伤不下火线的顽强精神;还在方汉英烈士纪念碑前深切悼念,让大家对照先烈的事迹,反思自己的行为给家庭、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革命年代那么苦,先烈们都没撂挑子,我这点坎儿算啥?”一次红色研学后,唐某说出的这句话,让工作人员看到了他思想转变的苗头。
之后,工作人员又特意带唐某再去杨家大屋,细细讲述红军战士受伤后仍坚持为革命出力的故事,帮他解开了“犯了错这辈子就完了”的心结:“犯错不可怕,怕的是自暴自弃,只要肯干,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心结既解,还需有实实在在的出路。司法所针对唐某的情况,制定了“两步走”的帮扶计划。考虑到唐某要照顾上学的孩子,对工作时间灵活性有要求,且长期租住在龙山县城,熟悉城区街巷脉络,便建议他送外卖。工作人员不仅主动帮他联系本地外卖站点,捋顺入职流程、准备材料,还陪着他一起琢磨接单软件操作、规划送餐路线。结合湘西人“早上爱吃米粉、晚上爱聚聚”的习惯,教他“早高峰盯社区、夜宵高峰盯商圈”的接单窍门。
如今的唐某,早已褪去了曾经的消沉。每天早上送完孩子上学,他便准时打开手机接单,凭借“认路快、服务好”的优势,迅速成为站点里的“活跃骑手”。“平常月份能挣3500块左右,今年7月订单多,光奖金就拿了2000多,加上底薪一共挣了10800元!”说起收入,唐某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日子好过了,家里的气氛也愈发温馨。之前在外地打工的妻子,主动回到了家中,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现在每天忙完活儿,能陪娃娃写作业,晚上跟妻子一起商量家里的事,这种踏实劲儿,比啥都强。”如今,唐某不仅能按时完成社区矫正的学习和公益劳动,还成了司法所里的“励志榜样”。
“把红色资源用活,把帮扶的事做实,才能真正帮社区矫正对象‘扶上马、送一程’。”茨岩塘司法所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深挖本地的红色故事,把革命精神融入社区矫正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思想引领+精准帮扶”的方法,帮助更多像唐某这样的人,在红色故事里找回自己,顺顺利利回归社会,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责编:李翔
一审:艾京昆
二审:李翔
三审:周智颖
来源:湖南法治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