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8 10:19:19
孟桢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9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来,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勇气和担当,面向未来、面向全世界做出的第四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历史性主张。全球治理倡议推动了全球治理新秩序的构建,不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治理良方,也搭建了中西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理解“彼岸世界”的桥梁。
那么,我们应如何准确把握全球治理倡议倡导的价值归宿,如何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倡导中,令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摒弃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的隔阂与成见,最终汇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潮之中?这既需要找准研究的视角,有足够宽广的人学站位;又需要从认知方式、思维方法的角度予以系统性澄明,从本源上厘清相关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把握全球治理倡议的正当性
马克思经典文献明确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全球治理倡议作为对工业文明时代所积累的全球性问题的深刻回应与系统性解决方案,必然回应当今时代问题。在农耕文明时代,无论中西方,对人本质的把握都曾经历“这物是什么”和“人是什么”的追问,认为人是一种一经诞生便固定不变的定在与恒在存在物,将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与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割裂开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人们已经能够突破这种“自画像”式的解读方式,能够从人的类特性、类存在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和发展方式,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属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及人的生产、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等与人的社会、人的历史联系起来,认识到人是能够自我塑造、自我超越、不断生成与进化的存在物,并且这一思想已经在文明世界获得进步力量的肯定。全球治理倡议表面上是对国际秩序的治理,但本质是属人的、为人的治理。正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权利。全球治理倡议的初心,破除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话语体系的对抗与藩篱,追求的是真正与人类前途与命运相契合的那种自由的自觉的尺度。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全球治理倡议的必然性
18世纪中后期,商品经济作为工业革命的催化剂,不仅使全球化变成现实,而且它与工业革命共同开启了现代文明世界的新篇章。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推行的市场经济属于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任何国家与民族虽然有可能跨越所有制演进的某些阶段,却不可能超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市场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也是人自身发展与演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赤字加剧。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市场力量的崛起,并非是西方势力对东方势力的臆造或夸大,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中国经济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事实,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与把控的过程中受到严峻挑战与冲击。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令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优势地位发生动摇,民粹主义、单边主义、民族主义重新抬头,某些西方国家搞选择性地执行联合国宪章、“建小圈子”、退出世贸关税协定等逆全球化发展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市场经济一般发展规律的逃避,是对以商品经济为加速器的现代文明的否弃,其“掩耳盗铃”的做法,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从社会交往的现实性理解全球治理倡议的合理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工业文明取缔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围绕商品经济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分工形式生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以商品交换为中介形式实现的,个人活动的目的虽然是为自己,但要使自己的活动得以实现,他必须首先为别人提供服务,充当他人实现自己活动目的的手段,即“每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不同国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经贸往来势不可挡,把个人存在变为他人存在,把他人存在变为个人存在,“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它作为交换的自然条件是交换的前提”。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孕育了生成它的力量——资产阶级,同时也必然孕育他的消亡的力量——无产阶级一样,世界市场不仅成就了资产阶级的工业文明,也同样会照亮无产阶级快速融入世界历史进程、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步伐,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因而必须把‘人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人的活动应服从社会历史潮流与历史规律的要求。
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性弘扬全球治理倡议的正义性
全球治理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又一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两个结合”的拓展和延伸,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文化基因,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现实的个人”理解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思想,把人既看成历史的剧作者,又看成历史的剧中人,承认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这样一种独属于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进步观。因此,全球治理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性保障,并非单纯的国际话语权构建,而是旨在为全世界提供一种认真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方式,一种将个体存在、群体存在、族类存在联系起来系统性把握的运思逻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提倡博爱,也倡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但对人的理解深受先在观念和绝对理性等传统观念的干扰,容易把人作为凝固的、恒常的存在来理解,其倡导的“普世价值”,缺乏流动和革新的活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亟待变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是开放的,也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倡导以人为本之所以被公认为价值归宿和价值尺度,其历史进步性植根于它既是实践起点,同时也是实践的终点。
全球治理倡议提出的核心理念——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既有对中华民族自身历史的尊重,又有对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的礼敬。回顾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无尽动荡与浩劫,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正当其时,中国不仅愿意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共商共建共享这一发展理念,也同样希望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共商共建共享这一发展理念。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社会科学》编辑部副主编、研究员、法学博士,2023年度芙蓉计划湖南省文化领军人才)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易博文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