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7 21:34:59
北京茶馆里热闹,老上海茶馆讲腔调,成都茶铺的安逸舒适……茶馆历来是中国人市井生活的鲜活注脚,也是茶产业兴旺的“窗口”。
近年来,长沙街头出现了许多“老茶馆”,提供饮茶、聊天的空间,精心营造怀旧的氛围。每天,新朋友相遇,老朋友相聚,“老茶馆”人气指数直线攀升。
在激烈的茶饮市场竞争中,这股“复古潮”为何能逆势而上,既留住本地“老口子”、又吸引外地新顾客?
“258定价”破圈:老口子的“第二客厅”,新游客的“打卡点”
“一碗杂酱面干挑,再来杯绿茶。”10月17日清晨六点半,长沙的晨光还未散开,家住芙蓉区农园路的李嗲嗲已走进了小区旁的马王堆老茶馆中,熟门熟路地走到档口前。
“粉8块,茶8块,一共16块。”伴着开放式厨房氤氲的水汽,店员麻利地报出价格。话音刚落,李嗲嗲已经在店外的老位置坐下——这里是他每天的“固定据点”,嗦粉、喝茶、和老伙计聊天打牌,能从清晨待到中午。
这样的日常,源于茶馆“不把生意场当唯一”的经营理念。“我们给的是零门槛,周边居民即便不消费,也常来歇脚。”茶馆负责人李瀚堃说道。
为了让更多人 “坐得住”,茶馆采用了长沙人熟悉的“258麻将体系”定价格:2元的葱油粑粑外酥里糯;5元的花生瓜子管够;8元的烟熏茶、绿茶能无限续杯,茶汤醇厚不寡淡。哪怕只买1块钱的馒头,或是单纯进店歇脚,店员也从不驱赶。正是这份松弛感,让茶馆成了周边居民的“第二客厅”。
在留住老口子的同时,这家茶馆也成了外地游客的必来打卡点。
国庆期间,来自上海的游客小吴被朋友推荐来这儿,点了2元的糖油粑粑、8 元的烟熏茶,坐在湘西老木门改造的墙边,一边吃一边拍:“之前去的网红店都要排队,这里价格实惠又有烟火气,感觉真的摸到了长沙的生活。”据店员介绍,节假日人流量能比工作日翻一倍,单日最高近5000人,不少游客都是冲着“258定价”的亲民、老长沙装修的特色来的,很多游客会问“能不能把陶瓷杯买走”,想把这份烟火气带回家。
马王堆老茶馆中络绎不绝的游客。
马王堆老茶馆中的复古餐具。
“感情比生意重要,人家觉得舒服了,自然会常来。”李瀚堃的话,道出了茶馆的“破圈密码”——用“258 定价”守住市井实惠,用“零门槛”的待客礼仪盛满人间暖意。
老厂房焕新:从工业遗址到“长沙味”茶空间
能让“老口子”有共鸣、新游客来打卡,除了亲民的定价和松弛的氛围,更离不开用心设计的“复古长沙风”装修。
紧邻黄兴路步行街的东茅街茶馆,前身是1952年建成的老三鞋厂礼堂。筹备改造时,团队没把老建筑“推倒重来”,反而深度挖掘《长沙方志》《芙蓉区街巷志》等历史史料,从文字里打捞老长沙的市井记忆,将墙体斑驳的危房“爆改”成占地超5000平米的三层楼的 “立体长沙味空间”。
走进一楼,顾客们坐着竹椅、手端蓝边碗,酣畅淋漓地嗦粉,细密的唠嗑声与扯着嗓子的加菜声此起彼伏;二楼的非遗体验区天天排着长队,大汗淋漓地游客带着香喷喷地石磨茶粉满意地走下楼,旁边的戏台子每周三都会上演花鼓戏,台下的叫好声混着胡琴声飘满楼,特色的湖南腔让游客直呼“看不够”;三楼文化墙上的老照片,勾起了无数湖南人的回忆……
“这里不只是场景复古,连味道都是‘童年记忆’。”前来打卡的大学生小刘感叹道。茶馆中复原了多款几近消失的老味道:豆香醇厚、茶韵绵长的芝麻豆子茶,酸甜软糯的传统酸枣糕,每一口都是时光的滋味。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当新式茶饮店为顾客提供“端杯就走”的便捷时,这些老茶馆里依然飘着芝麻豆子茶的醇香,回荡着花鼓戏的悠扬,为顾客提供一方能够安坐片刻、细品人间烟火的温暖空间。
一方茶座承载着经营者的用心,一壶老茶唤醒顾客尘封的回忆,焕新的老茶馆就这样留住了爱寻烟火的老口子,又吸引了期待特色的新游客,在方寸茶座间续写着老长沙的生活滋味。
作者 范思璇
责编:彭可心
一审:彭可心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