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16:34:10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清高 董明坤
自2021年加挂少年法庭以来,临澧县人民法院新安法庭(少年法庭)深刻把握“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核心要义,积极延伸司法职能,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结合“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探索出一条以“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综合施策”为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路径。
矛盾“就地解决”
机制创新,前置解纷防线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将纠纷化解端口前移,避免小矛盾演变为大诉讼。
激活“法治副校长”关键枢纽作用。 庭长及资深法官担任辖区学校法治副校长,并非虚职,而是深度融入校园治理的“前哨”和“触角”。通过这一机制,能够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及时掌握校园矛盾苗头,第一时间启动调解程序,运用专业权威促成和解。近期,该法庭成功调处的辖区学生意外伤害赔偿纠纷,正是法治副校长机制高效运行的典范,将一场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圆满化解在诉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未成年人的二次伤害,减轻了当事人诉累。
构建纠纷快速响应与专业调解模式。 对于涉校、涉未成年纠纷,建立快速响应通道。在调解中,不仅依据法理清晰界定责任,更注重运用“情、理、法”融合的工作方法,耐心疏导对立情绪,引导各方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大局出发,互谅互让,凝聚共识,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保护“关口前移”
多维普法,深耕法治土壤
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变“被动审理”为“主动宣教”,致力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
打造“沉浸式”普法品牌。 突破传统讲座模式,联合司法所、社区等力量,打造“专题讲座 + 实地参观 + 模拟法庭”的多元普法体系。通过聚焦校园霸凌、网络诈骗等现实威胁,以案释法,让法律知识“活”起来。组织学生走进法庭、参与模拟庭审,“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法治信仰,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在法庭和新安中学一道举办的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沉浸式演绎了一起改编自真实案例的校园欺凌案件。通过模拟庭审,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霸凌行为的法律后果,增强了规则观念和法律意识。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以前觉得欺负同学只是开玩笑,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现在真正明白了,任何侵犯他人的行为,都可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延伸法治教育覆盖面。 将法庭和学校共同建设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既让法官“走出去”送法进校园,也让学生“请进来”参观学习,形成良性互动,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
审判“柔性关怀”
专业引领,构建工作体系,
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构建系统化的少年审判工作格局。
坚持专业化审判与柔性司法。 围绕“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在审判中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注重沟通教育和心理疏导。将“儿童利益最大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理念贯穿办案始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学生小李与小苏在课间走廊奔跑嬉戏,互相拉扯中小李不慎摔倒,导致手臂骨折。事发后,小李家长将小苏及其监护人以及学校一并诉至法院,要求承担赔偿责任。在法院主持调解下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协议后,法官安排了“法庭教育”环节,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向小李和小苏讲解了课间追逐打闹的危险性,并引导两个孩子握手言和,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拓展审判后延伸职能。 审判不是终点,积极开展判后跟踪帮教、回访,与社区矫正机构合作,共同帮助失足未成年人重返社会正轨。同时,对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主动链接政府、妇联、团委等资源,提供特困帮扶,为其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体现司法人文关怀。在一起抚养费纠纷判决后,承办法官联合司法所、居委会多次回访,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进行教育劝导,促使其主动履行抚养义务,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权益落地落实。
守护明天,泽被未来。新安法庭(少年法庭)将始终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持续深化少年审判工作机制改革,不断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合力,做深做实抓源治本、能动履职与综合保护,用心用情筑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屏障,努力让法治晴空护佑幼苗茁壮成长,为未成年人保护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组稿:周芝华
责编:曾雨田
一审:曾雨田
二审:杜巧巧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