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16:14:51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伏志勇 通讯员 邓静如
“原以为要上法庭打官司,没想到3天就定了方案,还减免了罚息,厂子能继续开工了!”握着刚签好的调解协议,醴陵某电瓷配件厂负责人李某的眉头终于舒展开。这场45万元不良贷款纠纷的快速化解,并非偶然——醴陵法院联合综治中心、金融机构共同打造的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自9月成立以来,仅一个多月就成功啃下57起“硬骨头”,为农商行追回不良贷款160余万元,用“暖办法”破解了金融追偿与企业生存的“两难题”。
从“催收僵局”到“握手言和”
在调处中心的档案柜里,李某的案件和陈某的房贷纠纷,成了最鲜活的“解题样本”。
李某的配件厂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供应商,去年却因原材料涨价陷入困境,45万元经营性贷款逾期10个月,银行多次催收都没结果。“起诉吧,要等排期开庭,还可能遇到企业没钱执行;不起诉,这笔贷款就成了‘坏账’。”农商行信贷部主任最初犯了难。直到调处中心介入,事情才有了转机:综治中心的网格员先上门摸清“家底”,发现工厂还有稳定订单,只是缺周转资金;法院联点的法官很快梳理好证据,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专员也主动提出,可根据企业情况调整还款方案。
“您逾期不还,不仅要承担违约金,还会影响征信;但企业有订单就有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调解时,调解员把法律后果和实际情况摆到桌面上,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李某当月先还5万元,剩下的40万分8期付清,银行减免1.2万元罚息。李某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表示“等回款了,一定第一时间还清!”
另一边,陈某的30万元房贷逾期案,同样靠“精准施策”化解。陈某失业后断了还款来源,银行准备申请查封房产时,综治中心网格员通过走访了解到他刚找到新工作。“直接拍卖房子,他可能一辈子翻不了身;但给他点时间,就能慢慢还上。”调解员和银行协商后,提出“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每月月供”的方案,既保住了陈某的家,也让银行收回了欠款。
三方联动的“解纷密码”
能在一个多月内追回160余万元,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醴陵法院、综治中心、金融机构三方拧成的“一股绳”,这背后藏着三套实打实的“宝典”。
首先是“一站式”聚合力。三方在金融纠纷调处中心设立调处窗口,银行有纠纷直接递材料,综治中心则调动120余名网格员当“信息员”——不管是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个人的就业变化,网格员总能第一时间摸清情况,避免“盲人摸象”。法院派联点法官负责法律把关,退休法官则作为特邀调解员常驻调处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调解余热。
其次是“快准稳”提效率。将金融纠纷化解流程拆成“筛查-调解-确认”三步:小额、事实清楚的纠纷,网格员初筛后直接调解;争议大的,法官和调解员一起上阵;达成协议后,当场就能申请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像李某和陈某的案子,平均3天就解决,比传统诉讼快了80%。
更关键的是“源头防”减矛盾。调处中心没只盯着“追欠款”,而是由法院干警、综治网格员、银行金融顾问组成联合宣传队,开展“金融普法进网格”等法制宣传。网格员、调解员带着案例上门讲逾期后果,银行也根据法院和综治中心反馈的风险数据,优化信贷审批——比如针对醴陵陶瓷、花炮两大支柱行业企业,会多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提前提醒资金风险,从根上减少不良贷款。
一场“多赢”的治理尝试
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实践,醴陵金融纠纷调处中心的价值,远不止追回160余万元贷款。对银行来说,避免了“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尴尬;对企业和个人来说,不用面对诉讼的“硬对抗”,保住了经营希望和生活尊严;对社会来说,减少了矛盾纠纷,节省了治理成本。
这场三方联动的尝试证明:化解金融纠纷,不用非得“剑拔弩张”。当司法的“刚性”、行政的“柔性”和行业的“专业性”拧在一起,既能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也能传递民生温度——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中,“效率”与“温情”兼顾的最优解。
组稿:刘惠明
责编:曾雨田
一审:曾雨田
二审:杜巧巧
三审:杨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