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奖补资金”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7 12:55:00

/图/李佳奇 徐远钢 成文婷 汤祎凡

稻花飘香秋风里,水光映日鱼跃忙。金秋时节的韶山,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被盘活为小果园、小菜地和散养禽舍,几尺方寸的庭院成了农户们重要的“增收单元”。一幅幅描绘乡村变迁与幸福生活的和美画卷背后,是韶山市围绕产业奖补的一系列精准举措:补贴送到户,技术、市场与链条一并织牢,让“扶”更有力量,让“带”更有成效。

银田村赵清香家种植的淫羊藿。

今年以来,韶山市坚持以产业奖补为抓手,持续完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帮扶政策,推动产业扶持由“普惠支持”向“精准滴灌”转变。全市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到户产业奖补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通知》,明确以“多干多补、少干少补”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奖补,对脱贫户、监测户发展单项产业按500-3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全年奖补共覆盖718户、发放资金130余万元。

从扶持到自强,多元产业焕活生机

奖补政策的实施不只是“发钱”,更重在“扶能”。韶山市以农户自主申报、村级初审、乡镇验收、县级审核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奖补项目真实有效,资金发放公开透明。所有奖补资金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账户,实现“申报有迹、资金可查、结果可评”。政策贴心、发展暖心、群众安心。

产业奖补的落地,让越来越多农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增收密码”。在杨林乡石屏村,杨湘岳夫妇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流转耕地60亩,发展稻田种养、家禽饲养、蜜蜂养殖等综合产业。靠着奖补政策和辛勤劳作,他们的农场年纯收入已达1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样板”;韶山乡大坪村的村民冯宣奇利用奖补资金购入家禽和黑山羊,改良养殖设施,建立起--循环体系,产业互补、效益叠加。

石屏村杨湘岳家养殖的家禽。

目前,韶山市通过“以奖代补、以补促干”的方式,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全市共投入200余万元衔接资金支持9个村发展庭院经济项目,为385户脱贫户及1143名监测对象提供种苗、家禽等物资,鼓励群众自建、自养、自销,推动小规模经营向稳定经营转变。

大坪村冯宣奇家养殖的家畜。

这种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变,使农户们从“被动受助”向“主动经营”转型,既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奋进的动力,也是乡村焕发生机活力的底气。

完善机制链条,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韶山市将产业奖补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首先从工作机制上坚持“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村民微信群、村级广播、政策明白卡与入户宣讲相结合,实现政策宣传无死角;后续联动从制度规范、项目监督、产业培育三方面发力,形成了“扶持一个、带动一片、辐射全市”的良性格局。

清溪村成超家养殖的黑山羊。

一方面严格执行项目审核与验收制度,对奖补资金建立全过程台账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使用合理、流向清晰;另一方面,强化村级监督与纪检跟踪检查,公开申报名单、奖补标准、拨付进度,让政策在阳光下运行。

清溪村庞海交养殖的走地鸡。

同时,韶山市正积极探索产业奖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电商销售等新模式的结合。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合作机制,推动农户从单一产品生产走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分散经营的单打独斗走向利益联结的协同共富。

“扶一把”到“推一程”。下一步,韶山将继续加大奖补力度,针对脱贫户、监测户实行差异化补贴,强化技术指导和产业服务,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更多群众走上稳定增收之路。

一笔笔奖补资金,正变成一亩亩丰收的田、一座座忙碌的农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韶山以“奖”为引,以“补”为力,在产业兴旺中写下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责编:陈彰唯

一审:陈彰唯

二审:陈大勇

三审:陈英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