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智慧 张舜尧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6 11:59:10
桑植廖家村镇靠“山上换山下”——
把“靠天吃饭田”种成“增收金疙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张舜尧
“活动来的客人,好几个下了单。”10月14日清晨,桑植县廖家村镇咱家村晒场上,村民尚立交打包着新米,他笑着介绍,这些新米,来自“山上换山下”整合的稻田。
10月12日,这片整合稻田里,“新田野・稻花香”2025秋收活动交出亮眼答卷: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改革试点廖家村镇的21万斤新米现场售罄、市集商品一扫而空,村民真切看到“山上换山下”带来的实在变化。
土地“合”出好收成——
连片田+硬配套,种地更省心
活动当天,咱家村的稻田里热闹非凡。秋收活动之“新田野趣味赛”正火热进行,8支参赛队伍你追我赶。
镇里种粮大户陈明开着新买的收割机,熟练地在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收完了一大片稻子。“以前地太零散,收割机转不开,现在350亩连成一片,干活特别痛快。” 他擦了擦汗说。这一幕,被无人机拍下,实时传送到主会场的大屏幕上,引来阵阵喝彩。
“‘山上换山下’,就是把山上零散、贫瘠的坡地,通过统一规划置换到山下平坦区域,整合为连片耕地,既解决了地块分散难题,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镇党委书记熊英站在田埂上给村民算账,“咱家村已通过这种方式,把59户人家的零散地块整合成122亩连片田。以前人工收割一亩600元,现在机械收割只要200元,效率提了不少。”
如今,全镇已完成500余亩“山上换山下”土地置换,惠及农户220余户,让曾经的“零碎田”变成了“丰产田”。
更让农户安心的是,土地置换时镇里同步完善了设施:水利站技术员刘俊翼指着田边的渠沟介绍,“这20余公里灌溉渠能引活水,4.4公里排洪渠能排积水,天旱时渠水顺着田埂流,下雨时积水顺着沟渠走,田地再也不‘靠天吃饭’。”
产业“延”出好光景——
市集热+新玩法,增收有新招
清晨,苗寨社区集市人头攒动,与稻田生机相映。
茶叶展台前,游客排队买桑植白茶冷泡茶,负责人介绍:“茶叶种在置换山地,标准化种植提品质。”隔壁摊主张姐笑得开怀,她说,活动开始才3小时,货就卖半,柠檬茶一上午卖了300多杯,“其实,好多人冲新米来,我只是来凑热闹的。”
土蜂蜜、野菜干摊位同样火爆。当日,21万斤新米售罄,带动消费150余万元。依托土地整合,廖家村镇已培育粽叶、优质稻等特色产业基地3个,孵化新农人队伍11支,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万元,形成“种地有保障、增收有门路”的良性循环。
夕阳西下,“新田野打平伙”启幕。众人围坐稻田边,吃新米糍粑与特色菜,聊土地整合新变化。不少农户架起手机直播,直播间欢呼声不断。
村民李娟举着稻草工艺品直播:“以前当柴烧,现在一束卖30多块!我们既要会种地,还得会卖货。”廖家村这样的新农人很多,或做稻田摄影,或搞农事体验,或直播带货。
夜色渐浓,歌梅拉组合歌声回荡田野。农户围坐聊明年计划:“再包50亩种优质稻”“试稻鱼共生”“搞采摘园”……晒了一天谷子的咱家村村民尚道赐感慨:“地还是那些地,换了种法,收成就是不一样。”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