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10-16 11:36:0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实施省级“徐特立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32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8万个;
实施县中标准化工程,推动每个县平均投入3.8亿元,每个县至少建成1所标准化高中;
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设立各级名师工作室,培养县中“种子教师”,引领县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0月14日,在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高山分享了湖南的县中振兴实践。
近年来,湖南将县中振兴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努力办好每一所县域高中”为核心目标,高位推动县域高中提质升级,力争到2030年将全省近500所县中全部建成群众认可的“好学校”。
硬件升级与数字赋能双管齐下
县域人口占比超70%、县中学生占比达71.6%——这两组沉甸甸的数据,精准勾勒出县域高中在湖南教育版图中的核心分量,更承载着千万家庭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
为破解县域普通高中基础薄弱、资源不均等难题,湖南以“徐特立项目”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为抓手,联动县中标准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推动县域高中硬件设施实现跨越式升级,为教育质量提升搭建起坚实载体。
“能在高三时搬入‘特立’教学楼,感到特别开心。我要努力奋斗,争取考上梦中情校。”近日,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师生正式“入驻”新落成的“特立教学楼”。这栋2024年底建成的综合性教学大楼,涵盖25间学生教室、12间教师办公室及多功能报告厅,投用后不仅有效缓解了学位压力,更让师生教学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而是湖南100所县域高中的共同图景。
作为2023年全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首,“徐特立项目”两年间投入35.7亿元,新建108栋“特立”系列单体建筑,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教育升级网络。在桑植县贺龙中学,“特立教学楼”的每间教室都配齐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护眼灯等现代化设施;永顺一中、永顺二中的“特立科教楼”总投资超6000万元,建成后补齐了实验操作与实训教学的短板;湘乡市东山学校的“特立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更配套了心理咨询室、社团活动室等多元空间,让“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从期盼变为现实。
湖南县域高中的升级,不止于“有形建筑”的迭代,更聚焦“数字赋能”的突破。湖南还同步推进县中标准化工程与数字县中“双百”行动:推动各县平均投入3.8亿元,确保每县至少建成1所标准化高中,补齐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短板;同时,让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教学装备走进乡村课堂,为县域教育注入科技活力。
培育名师与礼遇留人双向发力
教师是县中振兴的第一资源,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正是湖南破解县中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
在长沙县一中“段贤清创客工作室”内,基于5G网络的交通信号灯故障智能更换预警装置格外亮眼。段贤清介绍,这是他与3名学生调研遇堵后,耗时7个多月完成的发明,该装置能够在信号灯故障时自动报警并换上备用灯。自2016年以来,段贤清已揽获8件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其培训的学生也获得了35件专利成果。
这样的优秀教师培育,离不开当地系统的强师举措。
长沙县深入实施“专业型好教师”强师兴教工程,2023年起,常态化开展班主任、骨干教师、艺体科技、德育队伍等专题培训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本土名校长、名师专家团队。当前,长沙县共有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正高级教师15人,特级教师12人,建成省市县名师工作室(站)38个,为县中发展筑牢了人才根基。
不过,“引不来、留不住”仍是不少县中面临的教师难题,对此湖南打出双线组合拳:一方面畅通编制补给通道,2024年全省县中教师较上年新增2460人,有效填补师资缺口;另一方面量身定制“暖心保障包”——除持续补充编制外,更通过制定教师减负清单、加大职称评聘倾斜力度、提高工资待遇,以及推出出行、购房、就医等专属“礼遇”,全方位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在常德市,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定向培养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推行县中招聘教师提前校招、当场面签等制度,打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三年支持县中自主招聘教师1201人,为师资补充开辟了高效通道。
解决了“引”和“留”的问题,更要保障教师“教得好”。全省每年专项投入3200万元设立1000余项教学改革课题,为县中教师扎根课堂搞科研搭建平台;年均培训教师超1万人次,覆盖师德师风、教学技能等关键领域;同时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设立各级名师工作室,重点培育县中“种子教师”,以点带面引领教师专业能力整体提升。
今年,湖南更进一步启动实施“县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通过系统化培养和精准化支持,着力打造县域高中学科领军人才队伍,为县中教师队伍注入了更强引领力量。
课堂变革与育人提质双轮驱动
硬件与师资是支撑县中振兴的重要基础,而育人质量的提升则是县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湖南省正以五大教育计划为核心抓手,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动县域高中实现从“规模发展”到“内涵提质”的关键跨越,而课堂作为育人质量提升的核心场域,正是这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先改课堂,再改育人。”10月11日,津市一中围绕新学期“课堂改革”开展“头脑风暴”,副校长肖建军一句话点破核心。开学仅一个月,全校便完成三轮“推门听课”,对课堂监管、学生状态、教师提问进行“CT式”扫描,各年级课堂专注度也随之有了明显提升。现如今,英语课堂上,学生举着卡片分组抢答,声浪不时盖过老师话音;年级走廊里,青年教师攥着听课笔记,追着帮扶导师追问教学妙招……
在桂阳县蓉城中学,则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为导向,探索“多元树人”的育人路径。学校不仅开设戏剧表演、园林设计、小语种等六大选修课程供学生依兴趣选择,还推进课程融合、打破学科界限,鼓励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同时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匹配适配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变革,正是湖南“课堂质量提升计划”的生动缩影。目前,全省以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实验校建设为突破口,持续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目前已有31所县中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校,为县中课堂提质树立了标杆。
在推动课堂变革的同时,湖南更注重让特色发展与教育公平同频共振。“多样特色发展计划”培育出8所特色高中、17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24所综合高中试点校通过“课程互通、学籍互转”为学子铺就多元成长路。
从红色研学中的深刻感悟到课堂场域的生动转变,从城乡校际的携手互助到评价体系的科学优化,五大教育计划正用一个个具体故事,勾勒出三湘教育育人提质的鲜活图景。湖南省教育厅厅长高山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顺应学龄人口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创新,巩固扩大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县中振兴成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步伐。”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