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李科:火火的“湘超”,浓浓的“湘味”

  湖南文联   2025-10-15 15:09:21

文|李科

在2025年中国足球的版图上,中超联赛仍以职业化巅峰姿态占据核心地位,而省级联赛作为基层生态的“毛细血管”,正以各具特色的生存智慧书写着足球的民间史诗。相较于苏超的“水墨细腻”、赣超的“山水稳健”、蒙超的“草原力量”、川超的“技术流变”,湘超这片被“辣文化”淬炼的土地正以“全民性、狂野性、青春性”等多维度构建起不可复制的足球符号,在省级联赛中独树一帜,成为“人民足球”的生动注脚。

一、民力井喷式的勃发

湘超的“出圈”,本质是民力井喷的必然结果。永州主场“一票难求”的盛况,堪称中国足球基层生态的“现象级”范本——13万多市民争抢1万张球票。观众席上,除了统一服饰的团队,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还有老、中、幼三代同呐喊,宝妈带萌娃一起吹口哨,已婚夫妇、未婚情侣共同挥舞充气棒,学生们举着自制应援牌助威,这种全民参与的盛况在永州及湖南各地全面呈现。未能购到票的永州民众围着球场想点子,有的计划爬树,有的说要砌砖,还有的要买望远镜等等,这些奇思妙想一度炒热了网络。在此带动下,各市州的球员选拔情况、球场建设情况、各队主场的优劣点等等进一步成为网议热点,特别是首轮成绩出来后,关于湘超的话题几乎霸屏了线上空间。官方和民间组织积极跟进,线下热度亦不低。永州文联围绕湘超主题推出“写永州、画永州、摄永州、唱永州”活动,双牌县于国庆期间组织了“五人制”足球赛。这种热度,比之中超赛场更显温度。

社交媒体上,湘超的“破圈密码”被解构成一个个鲜活的“网络梗”。长沙的“女婿政策”、株洲的寻找“株”队友、永州的“晓了显火”口号,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创意背后,是赛事组织者对全民参与的真诚呼唤。民众热情喷发,网络动力加剧。有网友把永州主场对阵湘西队的赛事做成“修仙”剧,浏览量直线飙升;抖音话题#湘超最野时刻#播放量破20亿,热门视频里“树上挂票”“地上砖票”等草根智慧被全网热议,评论区里“这才是足球该有的样子”“中超学不来”的呼声此起彼伏。更令人惊叹的是,湘超的“二次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涟漪”——从“E踢C”等爆梗到“阳哥之争”“大湘西德比”“湘南三虎”“衡扫千军”等赛事IP,每个精彩瞬间都被转化为社交货币,在朋友圈、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形成裂变式传播。侨居在珠三角、长三角、新疆的湖南人亦推波助澜,纷纷组队要参加湘超联赛。全民参与下,“湘超”超越“苏超”,成为全国足球超级联赛的高温区。

二、怎一个“野”字了得

湘超之火,离不开一个“野”字。若问湘超之“野”在何处?搜索一下“告化子精神”“野生球场”“挂票”“砖票”“洞票”“鸟巢”“野性和血性” 等等热词即现。

面对主场球场设施滞后的问题,永州球迷自喻为“野生球场”(意为“破败球场”)并引发全网热议,永州足协随后以红头文件规范挂票使用,第三轮后官方又陆续推出了“砖票”“洞票”并将“挂票”升级为“鸟巢”观景台,将民间调侃转化为观赛特色。这种草根文化与官方策略的结合,既保留了赛事的趣味性又保障了观赛安全,既活跃了赛事氛围又带动了民众视线。

湘超赛场上球员的拼抢也充盈了野性与血性。永州队在首轮对阵张家界的比赛中展现出“拼到底”的精神,在下半场加时赛中通过精准传球和团队协作连进2球,将比分扳平。网友戏称湘西对怀化的比赛“从踢球变成踢人”,虽带调侃,却精准捕捉到湘超对抗的激烈程度。这种“野”,是湖湘文化骨子里的刚毅与血性,进而形成了赛场内外的感染力,催生出衡阳与株洲的“CP对决”宣传语“杀‘株’粉”等创意互动。这种精神本质上是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集体表达,通过赛事叙事具象化为“湘潮”。

三、地域文化的舞台

湘超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足球赛事,更是流动的地域文化博物馆。永州赛区突出野性与古韵,以舞蹈、音乐、戏剧、曲艺、音舞情景剧等形式倾情展示了“新白娘子传奇”“瑶族风情”“祁剧”“女书”“黄阳司扎故事”等地域特色文化,让赛前与中场休息均充满澎湃动感。永州主场第一轮赛前还惊现民间艺人异蛇杂耍,引发球员与球迷围观,将“永州之野”从书本搬到了足球场。湘潭主场对阵长沙队,万人合唱“东方红”,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各地主场均使出浑身解数,深挖地域文化品牌,使湘超成为传播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

更令人称道的是湘超产品细节设计的匠心。湘超球队的球衣融入湘绣元素,针脚细密处藏着“湘”字暗纹;球员护腿板印有苗族银饰图案,奔跑时银饰叮当,宛如移动的民俗画卷;比赛用球采用湘西土布包裹,粗糙的布料纹理中藏着岁月的温度。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赛事的视觉辨识度,更使足球成为流动的文化展台,让每一次拼抢、每一脚传球都成为文化的传递。

四、青春不散场

湘超的“青春气息”,源于青少年球员的深度参与及联赛氛围的朝气蓬勃。比赛实施的“每场比赛中学生球员同时上场不少于3人”规则,不仅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更构建起“校园足球—职业梯队—顶级联赛”的完整培养链条。长沙雅礼中学、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等与湘超球队共建青训体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优秀学员可获得湘超球队试训机会。这种模式既解决了校园足球的出路问题,又为职业联赛输送了新鲜血液。据悉,长沙雅礼中学向长沙队输送了17名队员。无独有偶,永州队亦有17名球员来自同一校园——永州日升学校,校园足球不再是“无根之木”。更令人欣喜的是足球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如武冈市创建了32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创了“校校有球队、班班有足球、人人爱足球”的生动局面。

2025湘超联赛的青春气息,已蔓延至潇湘大地。中学生球员总体占比高达39.6%‌;长沙队17岁的贺煜曾率队斩获全国U17冠军‌;张家界航院414名学子以非遗歌舞和红色情景剧点燃中场秀‌,荧光蓝“阿凡达”与土家服饰的碰撞,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青春注脚‌;湘潭队00后小将石亮杰入选国少队‌。当湘超赛场成为校园足球的“黄埔军校”‌,青春不仅是一代人的竞技场,更是一片楚地足球基因的觉醒‌。据统计,湘超联赛的青少年观众占比达35%,形成“从看球到踢球”的良性转化——许多孩子看完比赛后,第二天就抱着足球出现在球场。

这种青春参与还延伸到赛事组织层面。湘超联赛鼓励青少年参与赛事运营,如担任球童、小记者、志愿者等角色。在永州赛区,随处可见青少年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搬运器材,引导入场,场边记录,有的还在“挂票区”“砖票区”巡逻。这种“全链条参与”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能力,更使足球成为连接学校、家庭、社区的重要纽带,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足球生态。

五、城市旅游的饕餮盛宴

看一场湘超联赛,就是经历一次赏心悦目的文旅。湘超联赛的“文旅融合”实践,堪称省级联赛的创新范式。各地推出的文旅优惠措施形成“足球+旅游”的完整产业链:永州推出“观湘超·游永州”套票,游客凭一张球票可享受3人免费游永州;湘西结合苗族民俗推出“足球+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游客可以一边观看足球比赛,一边体验苗绣、银饰制作等传统技艺;长沙将湘超赛事纳入城市旅游推广计划,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甚至有外国游客专程前来观赛。这种融合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湘西将主场设在凤凰古城,通过叠加效应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30%以上。

各市州纷纷利用主场做活旅游经济。足球赛场的隔壁又成了地方特产与特色美食的大展台,赛场周围数十个展台争“香”斗“辣”,“舌尖上的湖南”正在14个市州巡回演出。宵夜经济趁这波热量也大放异彩,各地比赛日当晚更是劲爆。甚至,只有世界杯时才出现的“酒吧观赛”现象亦悄然兴起。

湘超的超高热度,来源于民力井喷、野性美学、文化传承、青春参与、文旅融合五大维度共同拱火,形成了独特的“湘味足球”风格。可见,湘超之火不仅热在赛场内的激烈对抗,更热在赛场外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它是湖南“辣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是中国足球基层生态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人民足球”理念的完美诠释。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